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符號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政治符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族群宗教與政治符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媽祖與政治符號
2007/04/10 21:32 瀏覽3,852|回應14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醫楊曉萍
古士塔夫

台灣學者九十年代逐漸提出,台灣之媽祖已經是一「新神」,與中國媽祖有本質區別。網上有下述文字:

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 1992,31-2)。

<<<<<<<<<<<,

準此邏輯,不僅新教與天主教的耶穌是不同的東西,更小的教派的耶穌,回教各派的阿拉,都是不同的神明,都是獨立於彼此之「外」,而統率其所定義「疆域」之「內」(inside/outside)。這點很有啟發。宗教的傳播與教義地方分化,究竟與該教的早期源流有怎樣的「競合」關係。

馬來西亞華人的媽祖、關公是否都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新神?鹿港天后與澎湖天后若有儀式出入,是否也算兩個不同的本土神明?還是因為他們都屬於「目前固然叫做中華民國」的獨立台灣國,所以算是一個宗教?真值得研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161253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又見媽祖問題:嚴重
    回應給: lukacs(lukacs) 2007/06/06 18:57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6.06 
兩岸合製「媽祖」卡通 四聲帶全球通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由兩岸民間合製的《海之傳說–媽祖》卡通影片近日完成,預計暑假上映。業界人士指出,該影片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大陸卡通片的典範。

    據《新華社》報導,《海之傳說–媽祖》係由台灣中華卡通製作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影集團聯合影視公司合製完成,總投資一千五百萬元人民幣(約六千多萬元新台幣),籌備及製作時間歷時三年,片長約九十分鐘,將製作成國語、閩南語、粵語、英語四個版本,全球發行。

    此前,有台灣「原創動畫之父」之稱的鄧有立,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稱,他看好該片前景。三年前該片開始籌拍,近日總算大功告成。他透露,即將上映的媽祖卡通,國外和國內的版本有五%的內容略有差別。

    鄧有立表示,《海之傳說–媽祖》將著重表現媽祖為眾生犧牲的成長過程,媽祖十二歲時活潑可愛的形象,占了整部影片的六○%,且製作水平比當年的《梁祝》有顯著進步,達到了國際標準。據報導,《海之傳說–媽祖》的三年製作過程,還將被編寫成教案和教材,由台北和上海兩地的出版社同時推出繁體版和簡體版,於今年暑假期間與影片同步發行。

<<<<<<<<<<<<<<<<<<<<

應該製作台語發音台文(教會羅馬式)字幕版。可恨今日人心不古,日月無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47106
聖母與天線寶寶
2007/05/30 09:17 推薦2


semagu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kacs
Guoding

有推廣同性戀之嫌 波蘭禁播天線寶寶

更新日期:2007/05/29 17:30

波蘭電視審查委員會說,英國兒童電視節目天線寶寶裡的丁丁有鼓勵同性戀的嫌疑,將禁止播出天線寶寶節目。

天線寶寶是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兒童節目,陪伴了許多英國兒童成長。丁丁會被波蘭電視審查委員會盯上主要是因為他手上提了個包包。他們認為白臉藍身的男丁丁提了紅色的包包混淆了男女的界線,有鼓勵同性戀的嫌疑,建議禁播。

.....................

早就要大家注意了, 都沒人理我....

台灣的NCC應該要加油囉!!



本文於 2007/05/30 09:21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35739
早知不入時人眼 讓他幾尺也無妨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2007/05/29 08:33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雲裏煙村霧裏灘,看之容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34077
沈舟側畔千帆過
2007/05/28 16:17 推薦2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沙包
lukacs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8/15/46685.html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33217
不反對台灣獨立,不回應中國發財,不理會美國稱霸
2007/05/28 00:03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浩浩蕩蕩,於是以三不原則回應之。

若有橫批,可曰:明哲保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32324
余英時、傅建中不需要「媽祖」?
    回應給: lukacs(lukacs) 2007/05/25 07:33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nothing special
lukacs

中國時報 2007.05.25 華府瞭望:沒有鄉愁的余英時   傅建中

    對於流寓海外的中國人,最難抗拒的是故土之情,也就是所謂鄉愁。年紀大的人越是如此,故自從七十年代中國關閉的門戶開放後。回歸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有聲於國際,名聞於兩岸的高級知識分子,如語言學家趙元任、數學家陳省身、科學家楊振寧、顧毓琇(國大代表、江澤民的業師)等。

    有的是落葉歸根,想終老斯土,如現在北京的楊振寧、林家翹(數學家)均屬此類。因此利用鄉愁爭取海外的學者回歸,成了中共的統戰利器。現任中共總理溫家寶不是喜引用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向住在台灣和異鄉的中國人招手嗎?說什麼「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可是在美國有一位當代的大知識分子,去年十二月獲頒「克魯吉人文獎」的余英時,卻從沒有鄉愁的感受,也不為這種情緒所動。

    美式生活 保有中國文化認同

    余英時是近年中共極力要爭取回大陸的海外學人,為了這個目的,中共當局出版了十餘種他的著作,最大的手筆莫過於前年北京三聯書店刊印的「余英時作品系列」六種,連對中共有強烈批判的「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等文字都包含在內。

    四月下旬余英時在國會圖書館演講,圖書館特闢室展出余的全部著作,其中大陸出版的簡體字余著,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對著作等身一詞,這個展覽給了人們難忘的印象。對余英時而言,中共的手法真是人未歸,而書已先行。由於余書開禁,大陸近年掀起余英時熱,學者乃至一般人均以讀余英時的書為時尚。

    放行著作之外,中共也不時透過各種管道傳達北京希望余回國看看的願望,一度還派出一個十九人的安徽代表團親訪余英時,動之以鄉情,但余就是不為所動,甚至直截了當的表示他沒有鄉愁,對方只好啞口無言的離去。

    王粲不是在他那流傳千古的「登樓賦」中早就說過:「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孔子周遊列國,其道不行,不也曾在陳國發出「歸歟」之嘆嗎?余英時為何能例外,超越孔丘和王粲而無鄉愁?

    去歲在「克魯吉獎」頒獎典禮上,余英時已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他在答詞中說:「生活在美國長達半世紀,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除了初期需要一些心理調適外,我早已能享受美國生活方式,而同時保有我的中國文化認同」。

    既能享受美式生活,而又保有中國文化認同,那麼回不回中國,也就無關宏旨了,況且他早在一九七八年已隨同美國史學家訪問團去過。余英時以史學家的透視看過中國之後,對中共政權已不再有任何憧憬或寄望,至於中國近年的崛起及空前繁榮,在余英時的心目中,也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

    舉目當今,在海外的知識界像余英時這樣基於個人信念而絕不和中共政權妥協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的。這不禁讓筆者憶起美國史學家塔克曼(女)和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傅爾伯萊特的一段對話。塔克曼以寫「史迪威在華經驗(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一書而獲得普立茲獎,是有名的自由派,甚至有人認為她是左派。

    七十年代初在一片「中國熱」(China euphoria)聲中,塔克曼應邀到參院作證,和外委會主席傅爾伯萊特對話時,塔克曼說,她對共產主義從來沒有幻想,也從不懷疑如果史達林式的共產主義在美國成功的話,她將是第一批被處決的人,從塔克曼的話,不難看出,有真知灼見的自由主義者,必知共產主義絕不容許自由主義與其共存的。

    這就是為何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大師胡適在一九四九年初,毅然決然的離開中國,他深知在中共統治下,他想做個順民都不可能,何況他不想做順民呢。

    史學家看強權 對中共無憧憬

    余英時是心儀胡適的,這可從他寫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和重讀胡適日記所寫的長序中見之。可是在中國文化上,他更為服膺陳寅恪和陳的好友吳宓,尤其是他們在共黨統治下,堅貞不屈的高潔人格,這也是為何余花了不少心血詮釋一九四九年後陳所寫的詩詞及「論再生緣」一書。

    對於吳宓,余在國會圖書館所作二場演講中,第二場即以吳宓和顧頡剛二人為主題,而內容則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日記,尤其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日記。如吳宓在日記中斥奉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為「不易之真理」乃「可笑與可恥」,並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堅拒批孔。

    至於顧頡剛的日記,讓世人知道顧「本有避秦台灣」之意,終因家累而未果,以致自一九四九年以後,顧在大陸上一直過著「被征服」的屈辱生活。余英時從顧的日記窺視其內心世界,寫了本「未盡的才情」的書,指出顧在中共統治下,再也寫不出昔日「古史辯」那樣的傳世之作,而為之無限惋惜。

    余英時不無藉吳、顧二人的日記而自況之意,只是他比吳、顧幸運得多,能在自由的天地裡從事學術研究,並不時為文放言高論。但余以吳、顧二人的日記為演講主題,本身就有很深的含意,顯然他是藉著闡發吳、顧的精神向歷劫的大陸智識分子致哀和致敬,並對中共高壓的統治作無言的抗議。

    寧選自由天地 從事學術創作

    余英時四月二十四日作第一場演講時,國會圖書館長畢林頓博士不僅到場聽講,且從頭聽到尾,終場後還和余英時交換了意見,足見畢林頓對余英時的重視,因為他深知余英時是中國文化存亡絕續的代表性人物,而畢氏全程參加演講,也凸顯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敬意,儘管他本人是研究俄國的專家。

    余英時的演說頗具反諷意義,說的全是大陸上的「國學熱」,歷史的再現,尋回失落了的文化認同。可見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只是徒然,到頭來,仍是回歸傳統,從失去的價值中找回自己。

    自從去年十一月中旬報端披露余英時獲得有諾貝爾人文獎之稱的「克魯吉」獎後,確實讓他忙碌了好一陣子,打亂了平時的生活秩序,讓余頗不習慣。更好笑的是,在眾多的道賀電話中,也有一通來自一位頗有聲譽的同行,名義上是向他恭喜,卻未說一句恭維的話,而只是發牢騷,說是他更應得克魯吉獎,而竟未得,然後把美國學界的偏見大肆批評了一番。

    好在這一切都已成過去,普林斯頓的余府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只是不時仍有訪客,包括來自老家安徽的客人,余英時雖少小離家,卻從無衣錦榮歸的打算,也不會問什麼「君自故鄉來…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果他有所謂鄉愁的話,早已融合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裡。

<<<<<<<<<<<<<<<<<<<<<<<<<<<<<<<

反動的就是反動的。在美中台都是反動。台灣要獨立、中國要發財、美國要稱霸!歷史潮流,浩浩蕩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28480
何平
    回應給: James H.(semaguang) 2007/05/08 17:58 推薦0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電影《天地英雄》,我寫過一個小影評,歡迎指教。

導演何平另有一部早期的片子叫《雙旗鎮刀客》,我很久以前看過影評,但至今仍未能見到影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02426
日本恰似大唐文化的狄士尼
    回應給: lukacs(lukacs) 2007/05/07 17:05 推薦0


semagu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應該加個"問號"求教諸公~~

再度推薦何平導演"天地英雄", 瞧瞧這帽子, 嘿, 神似三船敏郎在"七武士"中的扮相,

又更像高倉健鐵道員的帽子呢?!

洛公常提及的"夜宴", 同樣中日文化問題, 益顯錯綜複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00825
台灣才是媽祖信仰的梵諦岡
    回應給: lukacs(lukacs) 2007/05/06 04:38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5.05 
媽祖廟分道揚鑣之後
黃國洲(作者為媽祖文化研究者)

    二十年前十月下旬,大甲鎮瀾宮首先挑戰禁忌,組團赴福建湄洲謁祖,順利搶得「頭香」,隔年立即中斷近百年歷史的北港進香之旅。

    據大甲廟方表示,赴北港進香是甲午戰後兩岸阻絕的權宜措施,與祖廟取得聯繫後,往昔有主從之分的「進香」活動應予更名,並要求朝天宮須公開聲明鎮瀾宮絕非該廟分靈,否則不再前往北港。此後一溪之隔的新港奉天宮趁虛而入,雙方一拍即合,一九八八年正式改道,活動也易名為「遶境進香」。

    大甲以「正名」為由,似乎師出有名,但觀察台灣民間宗教的變遷,說穿了還不是俗世的「勢」「利」糾葛。證諸史實,兩岸真正隔離是在一九四九年後,日治時期,雙方是「國」與「國」的關係,人民仍互有往來,只是,尋常百姓有幾人能負擔得起花錢費時的航行?其實,清代大甲信眾至湄洲僅數年一次,人數也不多。

    大甲媽祖前往北港進香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始於日治初期應無疑義,晚清時期,種種機緣巧合,朝天宮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媽祖廟,神威顯赫名聞遐邇。一九三五年,台灣舉辦史上首次博覽會,台北士紳特地遠從北港請媽祖來「逗鬧熱」。為求雨露均霑,全台各地紛紛前往北港進香刈火,藉此分享靈氣帶往自廟宇,大甲鎮瀾宮便是其中之一。

    歲歲不輟且規模遞增的大甲進香團,讓鎮瀾宮也闖出名號,成為媽祖信仰的另一重鎮。「山頭」意識萌芽後,因而就添「謁祖」二字以自圓,恰巧當年北港朝天宮有座全台獨一無二的「聖父母殿」(祭祀媽祖的父母親),「謁祖進香」名正言順,不會屈居下風。不過,若真是名副其實的拜謁「聖父母」,為何歷年儀式竟無該項?「謁祖」也另有一說:北港朝天宮是從湄洲分靈而來,早先也曾返回祖廟進香,因此爐中含有祖廟香火,大甲前來刈火,等於是「間接」謁祖。事實上,這也講不通,大甲媽祖在清朝時不也常往湄洲跑?

    一九七四年,黃春明和張照堂全程參與並拍攝了那年的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後來在台視的「芬芳寶島」節目中播出,該紀錄片的名稱就叫「大甲媽祖回娘」,播出後轟動一時,當年兩廟也與有榮焉。「回娘家」一詞竟變成「大甲媽祖進香」的代稱,鎮瀾宮「分靈」自朝天宮的說法便不逕而走。大甲廟方深感不妙,一再對外澄清,更要求北港說清楚,可是朝天宮卻認為鎮瀾宮是「項莊舞劍」,始終不置一詞,再加上香油錢的分配問題,雙方嫌隙漸生。

    一九八七年,適逢天上聖母成道千載,全台大肆慶祝,媽祖宮廟間卻暗潮洶湧各自較勁。北港朝天宮在文建會的加持下,展開環台「遶境」,沿途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龍頭地位再次確立;大甲鎮瀾宮另闢蹊徑,跨海求得第一道「聖火」,意圖號令天下。一山不容二虎,兩廟百年的姐妹情誼正式決裂,對岸的「宗教統戰」法寶也首戰告捷,瓦解了台灣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傳承。

    平心而論,分道揚鑣後的大甲進香團在「媒體」及「政客」的推波助瀾下,年年辦得有聲有色。然而,「叫座」不等於「叫好」,特別是從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文化底蘊來看,爭議實在不少,只不過,誰還在意「鄭聲亂雅樂」?神聖的轎輦禮當讓虔誠的信眾(轎班會)抬持,卻年年任由「拚選舉」的政客染指,即便連異教徒也來者不拒!莊嚴隆重的宗教儀式一再坐視刀光劍影的搶轎舉措,豈不違反公序良俗?至於「挾天子令諸侯」的宗教直航之議,更是取法乎下的錯誤示範,一度淪為宗教廢墟的地區,黃鐘毀棄,有何經典可取?

    日前北港的「廟店」指控,引發了鎮瀾宮正副董座的強烈反彈。但現代化宗教事業的經營,成氣侯的廟寺教會哪家不是店?翻開善男信女的捐款帳冊,真叫「一本萬利」!也許是全天候的媒體陣仗,令北港人格外吃味,其實,以全球媽祖信仰中心自居的北港朝天宮應反躬自省,大甲媽登上「中國」橋,北港媽何不走自己的「台灣」道。所謂「禮失求諸野」,媽祖出生地確在湄洲,可是發揚光大的地方卻是寶島。釋迦牟尼生在印度,如今印度佛教徒不到一%;耶穌誕於耶路撒冷,但天主教的教廷卻在羅馬。建立媽祖信仰的梵蔕岡,才是北港人應當追尋的目標,也是關切台灣宗教文化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198441
語言、神明的本土化與新民族想像興起
    回應給: kejo(kejo) 2007/04/13 20:34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古士塔夫
lukacs

最近剛好重看「大國崛起」影集文字稿,文字稿比電視冗長得多。而昨天看了BBC的"Bible Revolution",剛好可以呼應  克司令談到的「過海媽」等問題。

1. 大國崛起英國篇有言:『

如同美國的崛起是一部移民者的歷史一樣,早期英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入侵者的歷史。在11世紀以前,由於自身防禦的虛弱,英格蘭經歷了無數次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入侵者把不列顛群島當做了自己的家園,並起而抵抗新來的入侵者,直至被新來者征服或將入侵者同化。這個長達一千多年的循環往復的進程使不列顛容納了各種各樣的民族,並且最終糅合成一個統一的大民族。因此,將不列顛稱作入侵者的熔爐是恰如其分的。也正因為如此,英國人很難自稱是完全脫離於大陸的獨特民族。


  英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英語作為官方用語的確立。1066年威廉征服後,諾曼人所操的法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英國的官方語言,但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所謂英語卻並沒有因此消亡,它作為普通民眾使用的語言有著廣泛的基礎。即使是作為統治階層的諾曼人也大多能聽懂甚至會說英語,教士也往往能用英語布教。13世紀中葉,英語開始成為輔助性官方語言,13世紀末英語在官方場合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英格蘭民族的象徵。故1295英王愛德華一世在第一次英國議會上便用語言作議題來煽動臣民反對法國的熱情,指責法王正試圖要將英語從地球上清除掉。此後英語實際上成為英國的官方語言。1362年英國頒佈一項法令,明確規定英國所有法庭的辯護和判決都須用英語。這標誌著英格蘭統一民族性的成熟。大約在1300年前後,英語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了英格蘭民族的詞語,稍後在1336年,英國官方文書中也首次使用了英格蘭民族一詞。大體來說,到13~14世紀之交,英格蘭作為一個統一民族已經形成。』

<<<<<<<<<<<<<<<<<<

多重移民、殖民地區,語言在地化發展與新民族想像密切聯繫。關鍵則是「那個語言」。

<<<<<<<<<<<<<<<<<<

2. 「聖經的革命」介紹,在中古英國,原先佈道是使用拉丁文,使得多數講本土語言的基層不懂聖經的細節,只能任教士擺佈,而教士又受外來勢力支配--羅馬。後來威克利夫等人提出將聖經翻譯為英語,因為他認為,神的子民無法「直接」閱讀聖經是不可想像的。威氏的意見遭到教會極大反對,他死後遺骨一度被教會掘出燒毀。但應廣大信眾需要,以及王室對教會的反感因此暗助,到14世紀末,英語版聖經和祈禱書終於出頭,公開傳布,對「英國民族」的形成有決定性作用。

<<<<<<<<<<<<<<<<

人們所想、所講若能本土化,便能提高彼此新共同體歸屬的想像。語言如此,宗教也如此。拉丁文聖經、宮廷法文原是英國高層的專用語言,而教會、王室高高在上,與平民也缺乏一體感。但都英語化後,則加速「民族國家」的形成。

LUKACS 速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165845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