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符號:不是菊,也不是刀,而是小泉
2005年09月16日16:25:31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議會選舉,小泉過關。這個新聞可能不會讓很多中日關係專家驚訝,因為日本民眾真的很少因為個人政治因素而倒向某一個政黨。即便小泉在明年如期交出政權,世界也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面對一個正在或者已經進行完"小泉維新"的日本。
我們慣於用"菊與刀"來形容日本的複雜性格,因為我們願意引用本尼迪克特所說的"日本的恥感文化,就是做什麼事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羞恥之別。他作了惡,犯了罪,只要這個事沒有被發現,沒有被揭穿,沒有讓他感到羞恥,他就不會認錯。"但是在我們面對重新得到信任選票但是卻數次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恐怕我們更多地要用戰略的,而非歷史的眼光去打量一個被揭穿卻沒有感到羞恥,嘗試擺脫歷史負擔重回正常國家的日本。
小泉只是日本政治發展到今天的一個極端符號。1993年之後,日本政治"55體制"的終結,使得日本自民党開始重新選擇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源頭,而歷史問題也被作為自民黨改革的核心提上了自民黨各個政治派別的議程,尤其是在細川內閣結束,村山富市上臺之後到今天,遺憾的是,對於歷史問題的回避和背叛,已經逐漸成為自民黨內閣特點的意識形態武器。
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裏,右翼力量的逐漸做大,不但與國際社會某些國家的縱容有關,也與日本民眾在失望情緒下的選擇有關。這次議會投票,不能不說體現了這個特點。因此任何對日本在歷史問題表態上寄予希望的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思想準備,那就是如果歷史問題成為了自民黨的合法性基礎,我們是應該視其為菊,還是應該懼其為刀。
中日關係中的戰略選擇,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元命題,即承認歷史,就與其交往,不承認歷史,就不與其交往。以往做出這種戰略選擇,是在承認政治具有絕對的分辯能力的基礎上做出的。但是日本政治的發展以及自民黨改革的目的,已經使得我們很難再從歷史的內涵進行突破。中國的要解決日本對歷史問題的態度,不但要從歷史到歷史,還應當從現實到歷史。
中國人的國際觀中,仍然保存了理念性的交往觀念。認同一致,交往就舒坦;認同不一致,交往中總是難以"求同存異"。這樣的觀念缺少對於戰略遏制,均衡發展的思考,也缺少在對歷史問題有分歧的情況下,與日本交往甚至是競爭的經驗。日本在歷史因素上的單方面行為,往往影響了中國在戰略競爭的態勢下做出的必要殺招。小泉此次選舉成功,正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因為今天我們面對的日本政治符號,不是菊,也不是刀,而是小泉。
這個時候,離"9·18"的鐘聲已經很近了。我們懷念逝者,警示後人的鐘聲,只是對歷史的一種反復詠歎,但是對於中日問題來說,不得不說,在歷史以外,還有許多。(商漢)
新聞背景:《菊與刀》
作者:(美)露絲·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作。二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美國對是否進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彈和佔領日本後是否保留天皇,無法做出決斷。因此委託著名女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通過對日本的研究提供對日本政策的依據。由於承載著這樣一個可能改變一個國家上億人命運和整個世界格局的重大歷史使命,此書的誕生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該書被命名為"菊與刀",正好象徵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雖然日本在歷史上曾多層次"克隆"中國文化,但實際卻貶抑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核心;雖然大量引直西方觀念,骨子裏卻是與西方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恥感文化"。雖然日本學者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但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重印36次。(新浪讀書)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6/content_3499531.htm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