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同時帶來大批軍隊、以及文武官員,也奠定了日後創造台灣奇蹟的制度和基礎。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大部份的政府高官與公務人員為外省籍的事實;後來在體認到台灣族群比例的現實情況下,蔣經國展開了國民黨最早的「本土化」工作。進而栽培本省籍人才,並讓本省人進入政府高層、擔任高官,與本省人分享權力。
其實一直以來很多高唱本土、強調政府內的官員是「外省人」在卡位做高官的人,不管其認知如何,或多或少都刻意「忽視」當年「反攻大陸」的背景。
舉例來說,倘若有一天台灣島內發生內戰,戰敗的一方帶著槍砲兵馬退到綠島重組政府,並誓言「光復台灣,收復失土」,那麼請問這個「政府」裡面的決策官員應該是以「台灣島人」為主?還是「綠島原住民」為主?
究竟「光復台灣,收復失土」,應該靠「台灣島人」拋頭顱灑熱血,還是由「綠島原住民」當家作官,積極籌劃軍事反攻作戰,爲台灣人打這場仗?
收復失土回家鄉重建各級政府,任官行事應該是由綠島原住民幹,還是台灣人?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至四川省,以重慶為陪都,四川人與西南幾省的民眾,既要繳稅、納糧支援全中國抗戰,還得忍受轟炸,並且服役當兵‧‧,他們不是不講話,而是這種情形「只有」八年,還來不及想!
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遷來台灣,也曾積極「想」反攻,但是看到一連串「三反、五反」、「全民大煉鋼」、「人民公社」、「十年文化大革命」‧‧‧等大動亂,中共政權竟然還好端端的,看不到大陸民眾揭竿而起「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蔣氏父子心想雖「反攻無望」卻也不讓人公開談論出來,既然不得不「實質偏安」,來台二十多年也算站穩腳步的政府,當然就得認真考慮人口數佔大多數的台灣人出仕的機會。
因此,在下認為老蔣過世後,蔣經國「提拔」台灣人是不得不做的事,這是現勢、也是局勢所不得不然;因為當台籍菁英被其提拔後,相當程度也獲得了大致的效忠,同時也更加壯大、穩固他接掌大權的實力,而隨其父來台的權貴、大老自然更無爭權、分權的能力與實力了。
所以,假設「台灣政府在綠島」也在二、三十年後「反攻無望」,當然也會面對綠島「本土人士」的提拔與出仕問題;除非綠島「本土」人真的太少,根本成不了氣候!
以上淺見,尚祈賜教!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