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武訓精神”的回歸?晚清時期的山東臨清人武訓(原名武七),爲了讓貧苦孩子上學,白天行乞,晚上績痲(把痲搓成綫),用累積下來的錢辦了三所義校。山東巡撫張耀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兩百兩,並賜名武訓,同時奏請光緒皇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光緒皇帝得知武訓事跡後,不僅准予頒匾,還下旨冊封武訓為“武訓精神”。
武訓因行乞興學,而被後人譽爲“千古奇丐”,這種無私精神則被稱爲“武訓精神”。
中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大力倡導“武訓精神”,號召大家都作“集體的武訓”。而從白芳禮,從飛等人的身上,似乎隱約的看到,“武訓精神”正在回歸神州大地。
中國知名歌手從飛,十一年來縣178名貧困失學兒童與殘疾兒童,捐助超過人民幣300元,自己與家人卻生活清貧。在被檢出患有晚期胃癌時,從飛因不願使用政府和社會資助的醫藥費,放棄治療,于本月20日逝世。
從飛曾獲中央電視臺評選為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後,從飛還將眼角膜捐出,繼續遺愛人間。
從飛出殯當天,近萬名深圳市民含淚相送。幾十萬人在網上為他敬獻鮮花,悼念這位“愛心大師”。
中共近來大力倡導“八榮八恥”,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視爲“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從飛無私奉獻的事跡,很快獲得官方高調宣傳成“道德的榜樣”。將他甘於清貧,奉獻社會的精神稱爲“從飛精神”。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明辦公室,迅速開展了“先從飛同志學習”活動。
在向從飛遺體告別會的現場,近萬名深圳市民頂著烈日帶著自製的橫幅與紙鶴送別。在追悼會上,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更是激動落淚。
在1960年代,具有奉獻精神的雷鋒,曾經成爲中國幾代人的道德榜樣,他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帶來偶像的力量。
隨著大陸經濟的騰飛,功利主義逐漸佔上風,人們“一切向錢看”。另一方面,基礎教育得到的部分也存在缺失,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飛的出現,顯得尤爲可貴,其事跡引起不少人的反思。一名網友留言說:“您(從飛)能喚醒我們的良心,使我們相信世上還有這樣的好人。”還有人說:“相比起物質利益與受教育權利,中國現在年輕人更缺乏心靈教育和精神信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