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女男大不同
市長:**J I M**  副市長: o.m浮雲sheela和亭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男女話題【女男大不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男女生活與飲食保健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運動助DNA修復 乳癌患者存活率增
 瀏覽4,368|回應22推薦3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heela
**J I M**
多硯坊 (休)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1001/20161001909201.html
運動助DNA修復 乳癌患者存活率增
中央社-2016年10月01日 下午17:47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日電)台灣每47分鐘就有一名女性罹患乳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今天表示,近期有研究指出,乳癌女性若保持運動習慣,可強化體內DNA修復能力,將能提高5年存活率。

根據國健署2013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罹患癌症的9萬9000人中,光是乳癌人數就有超過1萬1000人,占比高達11.38%,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平均每天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

賴基銘表示,近5年乳癌發生率增加超過7%,女性罹癌年齡多落在45至54歲,超過8成是後天因素導致,像是肥胖、少運動、高熱量飲食等,都是危險的生活習慣,其中高熱量飲食更會增加女性激素分泌與合成,誘使乳癌發生。

他引述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今年發表的期刊內容指出,乳癌女性如能保持運動習慣,將能增強人體內DNA修復能力,可提高5年存活率、死亡率減少5%,在化療期間適度的運動,也可有效改善療程帶來的不適。

賴基銘指出,運動除可強化修復能力,還能減少DNA的突變累積,降低復發機率,據研究,每週運動3至4小時,可降低4至5成罹癌率,維持運動習慣超過5至6年,將可降低老年後的罹癌風險。

賴基銘說,無論是任何形態的運動,只要運動時的心跳高於平日心跳數,感覺到喘氣、有消耗到能量,都可達到運動的效果,呼籲所有乳癌病友、家屬及高危險群女性,應培養運動習慣。

此外,賴基銘也呼籲45至69歲的女性、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等二等親內曾有人罹患乳癌),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自己健康把關。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0050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女性用賀爾蒙替代療法 罹乳癌機會較高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 I M**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0823/20160823853393.html
女性用賀爾蒙替代療法 罹乳癌機會較高
中央社-2016年08月23日 下午21:19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3日專電)根據一項對10萬名年齡4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的調查,使用賀爾蒙替代療法對健康恐有危害,使用時間愈長,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愈高。

賀爾蒙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主要用來紓解因為更年期對女性帶來的身體不適,例如熱潮紅、偏頭痛、睡眠中斷、憂鬱症等症狀。

根據「癌症研究協會」(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及英國規模最大的乳癌研究慈善單位BreastCancer Now,對10萬名40歲以上服用雌激素(oestrogen)及孕激素(progestogen)的婦女進行調查,發現服用這些賀爾蒙補充劑約5年的婦女,比未服用任何賀爾蒙補充劑或只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癌症的機率高出2.7倍。

研究同時指出,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長達15年或更久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到3.3倍。

研究顯示,每1000名婦女中約有14人在50歲後會罹患乳癌,但如果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人數就提高到每1000名婦女有34人罹癌。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讓婦女清楚了解同時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但如果更年期的婦女僅服用雌激素,則較沒有罹患乳癌的重大風險。

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84701
關心乳癌 從瞭解乳房12種徵兆開始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 I M**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70114/20170114052289.html
關心乳癌 從瞭解乳房12種徵兆開始
中央社-2017年01月14日 下午20:45

(中央社倫敦14日綜合外電報導)1名癌症病患在網路上分享1張以12顆不同檸檬,示意12種乳癌徵兆的圖片,吸引超過300萬人瀏覽,在網路引發瘋傳。這名癌友提到自己因為類似的圖片而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聖地牙哥的薛哲(Erin Smith Chieze)對臉書上發起的活動感到失望,這項活動要求大家在臉書動態消息張貼心型圖案,以提升人們對乳癌的體認和注意。

薛哲因而轉而分享慈善機構世界乳癌機構(World Wide Breast Cancer)關於乳癌徵兆的圖片。

這張圖片以不同的檸檬,示意乳癌的12種徵兆,像是橘皮皮膚、皮膚凹點,內陷和新增分泌物。

薛哲的貼文附上設計師包曼特(Corrine Ellsworth Beaumont)的作品,就吸引了300萬人瀏覽,被分享超過3萬次。

薛哲之所以分享這個圖片,是因為在2015年的時候,一張類似的圖片提醒了她身體有不對勁的地方。

「2015年12月,我看到有凹陷,就像這些圖片中的一種情況。我隨即知道,自己罹患乳癌。我嘗試找出腫瘤,但我的腫瘤屬於不易察覺的。」

5天後,薛哲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並在次月確定是乳癌第4期。

以下是不可不知的乳癌12個徵兆。

1.厚腫塊:乳房組織突然增厚會是嚴重潛在病況的跡象,像是乳葉癌或發炎性乳癌。

2.凹陷:部分人會發現乳房出現凹陷。這是因為癌細胞被乳房組織綁住,所以往內推。

3.皮膚糜爛:少數乳癌病例是在皮下,造成破皮和傷口。

4.發熱或發紅:倘若乳房碰觸時熱熱的,或1/3發紅,可能是發炎性乳癌的徵兆。

5.新增分泌物:乳頭一邊自動分泌液體,有可能是血漬、褐色或透明色,可能表示乳房內部某種東西造成發炎刺激。

6.坑坑疤疤凹點:皮膚出現像坑坑疤疤凹點是發炎性乳癌常見徵兆。

7.腫塊:乳房某處腫起、鼓起或凸起應該要去檢查。

8.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之類的變化,有可能是癌細胞阻塞血管的徵兆。

9.乳頭內陷:不是天生,而是新出現的內縮情況,可能是乳頭後面有硬塊,將乳頭往內拉。

10.形狀或大小改變:乳房任何形狀或大小的改變,如果不是和經期有關,都應該檢查。

11.橘皮皮膚:皮膚坑坑洞洞像橘皮,可能是因為乳房組織體液滋生造成。

12.肉眼不見的腫塊:即使還有很多其他的症狀,關鍵是經常自我檢查是否有腫塊。癌症的腫塊通常感覺堅硬且不會移動,有如檸檬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84689
乳癌與卵巢癌基因重疊 檢測基因先預防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 I M**

http://n.yam.com/cna/life/20161220/20161220023669.html
乳癌與卵巢癌基因重疊 檢測基因先預防
中央社-2016年12月20日 上午11:56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20日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今天指出,乳癌和卵巢癌遺傳基因重疊,如果罹患乳癌,或家族中曾有人得過乳癌,則發生卵巢癌的危險性也增高,可以基因檢測預防。

美國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帶有乳癌遺傳基因突變,加上有家族史,即先進行乳房和卵巢癌的預防性切除。曾志仁說,近幾年透過基因檢測來了解家族遺傳,進一步了解自己罹癌風險的觀念漸興起。

曾志仁表示,已有多篇文獻顯示,罹癌風險的基因變異,會從父母傳給後代子孫,這種會遺傳的不正常基因,不同於後天透過環境或生活形態,例如:抽菸或嚼檳榔等才發生的基因突變。有特定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人,比起沒有基因變異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多出20倍以上。受這些遺傳性基因變異影響的癌症,就是所謂的遺傳性癌症。

曾志仁以一名57歲的女性患者為例指出,患者於8月間因為感到下腹部脹痛,消化不良而失去胃口、並常有噁心感覺及骨盆腔疼痛,因此前來就醫,經他使用骨盆腔超音波X光檢查確認罹患卵巢癌第2期,因此進行手術切除及化療。

曾志仁在問診過程得知患者於兩年前罹患乳癌,直覺認為患者有乳癌家族史,因此建議其進行癌症遺傳基因檢測,經確認有乳癌遺傳基因BRCA1變異。追溯患者家族史,發現患者的媽媽6年前曾得到乳癌並接受手術、化學及標靶治療,經過6年後追蹤,發現治療效果都很好。若6年前患者的媽媽有做基因檢測,患者就有機會經由早期診斷來預防減少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

曾志仁繪製患者的三代家族史,因此建議患者的30歲女兒也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也有遺傳基因變異,他隨即建議這名女兒趕快懷孕生產,並定期進行乳房與骨盆腔的檢查,必要時可考慮預防性切除,以避免乳癌或卵巢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68534
飲食很重要
推薦2


**J I 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 I M**
多硯坊 (休)

哈哈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9578
乳癌患者最怕當少奶奶 先用藥有幫助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 I M**
多硯坊 (休)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1127/20161127990489.html
乳癌患者最怕當少奶奶 先用藥有幫助
中央社-2016年11月27日 上午11:15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7日電)陳小姐確診乳癌,腫瘤如一顆高爾夫球大,且淋巴已轉移,想到必須切乳房保命就恐懼。專家表示,現在可先用藥讓腫瘤變小,再手術,女性不怕失去外在美。

「少奶奶」常是乳癌患者自嘲的用語,但不少人面對失去乳房仍感覺失落、沒有自信,甚至影響抗癌決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發起乳癌術前治療觀念調查,了解罹癌3年內女性,對術前治療選擇的原因和認知程度。結果發現,46%的女性認為切除乳房對她們造成影響,包含穿著、自信心、身體平衡、參與社交活動意願。

調查也發現,希望保留乳房者將近6成,但實際上僅3成成功保留乳房,落差將近1倍。希望保留乳房者又以自信心及外觀占最大宗;不介意是否保留乳房者以認為「全切等於健康」佔最大宗,顯示仍有許多乳癌患者存有迷思。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鄭翠芬表示,傳統治療早期乳癌的方式以先手術切除,再用藥治療為主,但隨醫學發展,漸漸發現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無法準確了解所使用的治療方式是否真的適合病患,也降低了早期乳癌乳房保留機會。

鄭翠芬說,近年來新興的「術前治療」,在手術前依據患者基因表現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切除,減少開刀範圍,保留乳房機會大增。

患者方小姐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靠近乳頭有硬塊,就醫檢查發現是第二期乳癌,腫瘤約2公分,腋下淋巴結也發生轉移,在鄭翠芬建議下,使用術前雙標靶治療,打完第二次標靶藥物,就發現腫瘤完全消失。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根據調查,不到4成的患者知道術前治療能使腫瘤消失、降低復發,有將近5成更不知道術前治療能成為醫生用藥治療的選擇,顯示術前治療認知程度仍偏低。有更多方法能讓罹癌姐妹們不只能健康活下去,還能活得更好,別怕失去乳房而放棄治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9223
乳房保存療法 罹癌婦女乳房得保留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多硯坊 (休)
**J I M**

http://n.yam.com/cna/life/20161121/20161121981371.html
乳房保存療法 罹癌婦女乳房得保留
中央社-2016年11月21日 下午12:55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21日電)罹患乳癌的女性,常面臨失去乳房的痛苦。25歲朱小姐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進行乳房腫瘤局部切除手術後,再進行放射治療體內殘留的癌細胞,免於乳房切除的痛苦掙扎。

朱小姐在公司的健康檢查發現乳房內有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乳癌第二期,腫瘤大小約3公分,而且有一個腋下淋巴結轉移,經乳房腫瘤局部切除手術後,再轉由放射腫瘤科進行放射治療。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因為罹患乳癌的年齡層越來越低,很多年輕女性擔心除了疾病所帶來的病痛外,就是害怕乳房是否需要切除問題。

葉啟源指出,絕大部分第一期與第二期的乳癌患者都可使用乳房保存療法,只要進行乳房腫瘤局部切除及選擇性腋窩淋巴摘除,再輔助以術後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爾後復發風險,還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期。

葉啟源說,早期曾經遇過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後,患者心裡一直存有疙瘩,對於先生的舉動都有所懷疑,因此出現爭吵,嚴重到吵到快要離婚,所幸後來經由心理師協助後才挽回婚姻,並正向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

醫師指出,現在可只針對乳房腫瘤部位進行切除手術,再進行化學與放射治療,因為不需要全部切除乳房,所以對於患者身心靈全面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

因朱小姐年紀輕又未婚,她與家人商討後,決定採用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經由5至6週、20至30次的治療後,目前患者體內找不到癌細胞,恢復正常生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7374
婦女右乳腫大 取出逾3公斤腫瘤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多硯坊 (休)
**J I M**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1110/20161110966374.html
婦女右乳腫大 取出逾3公斤腫瘤
中央社-2016年11月10日 下午12:49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0日電)1名49歲婦女右側乳房腫大,硬塊快速成長,就診時直徑超過25公分,如同足球,確診是邊緣性葉狀腫瘤,醫師取出時重達逾3公斤,非常罕見。

衛福部台南醫院外科醫師莊仁賓今天指出,這名婦女身高157公分,體重47公斤,右側乳房腫大,右乳房硬塊已存在2年,但2個月間快速成長,造成右乳及脊椎負擔,因擔心是癌症末期,不敢就醫,去年腰痛受不了才求診。

醫師發現婦女右乳腫瘤直徑超過25公分,如同足球,超音波檢查是多葉狀腫瘤,經過全乳切除手術,取出直徑30公分,3公斤多的「邊緣性葉狀腫瘤」,術後追蹤1年多,病況穩定,未有復發跡象。

莊仁賓表示,「葉狀腫瘤」佔乳房原發性腫瘤不到1%,常見於40歲至50歲間的中年婦女,比常聽到的「纖維腺瘤」(一種相當良性的乳房腫瘤,好發於15歲至35歲)約晚發15年至20年。

葉狀瘤手術切除後,病理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細胞分裂數目及腫瘤邊緣型態,將葉狀瘤分為良性、邊緣型及惡性3種,大部分葉狀瘤屬於良性。

在臨床表現上,多發現腫瘤可能在患者身上存在數年,但不被重視,多數呈無痛性腫塊,卻在某時段增生期後迅速長大,甚至可達20多公分,因體積太大,乳房表面靜脈容易擴大曲張,增加手術難度。

葉狀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完全不需像一般乳癌輔以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和放射線電療,只要定期接受術後追蹤就行。

良性葉狀瘤的預後相當良好,局部復發率為百分之十七,45歲以上婦女很少復發,但仍可能以惡性葉狀瘤的形態復發。

邊緣型及惡性葉狀瘤,預後則有差異,約1/4的病人術後發生局部復發。邊緣型葉狀瘤有可能轉變為惡性,極少數術後病人仍可能發生遠端轉移。

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2年復發,也可能擴散到肺部、骨頭、肝臟,或胸壁,極少數病人身上也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六成病人存活超過5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3904
乳癌患者能否吃當歸 中醫師:遵照醫矚
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多硯坊 (休)
**J I M**

http://n.yam.com/cna/life/20161104/20161104958095.html
乳癌患者能否吃當歸 中醫師:遵照醫矚
中央社-2016年11月04日 下午16:43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4日電)冬令進補的季節即將到來,乳癌患者能否吃當歸進補?台中醫院中醫師邱瓊慧今天說,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並沒有定論,乳癌患者請勿在沒有醫囑狀況下,長期或大量單獨服用當歸。

邱瓊慧指出,一名62歲的女性乳房腫瘤病患,經過完整化學藥物治療後,現在正接受口服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中。由於口服藥物引起失眠、潮熱、多處關節酸痛及情緒低落等不適,患者於是來到中醫門診尋求治療。

由於乳癌患者能否服用當歸受到討論,網路上盛傳當歸有類似荷爾蒙作用,建議乳癌患者不要食用當歸,以避免引發乳癌腫瘤轉移。邱瓊慧表示,當歸有類荷爾蒙作用是個誤解,但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當歸對人體內荷爾蒙受體的影響是促進或抑制尚未有定論,其確實的作用機轉猶待將來更嚴謹的醫學研究來證實。

邱瓊慧認為,歷代以來臨床中醫也甚少使用單味中藥來治療病患,而當歸是相當頻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的藥物,且都是配合許多其他藥物而組成方劑。分析台灣對乳癌患者的用藥現狀,前10項最常用於治療乳房腫瘤的方劑當中,含有當歸的方劑就占了7項。

邱瓊慧建議,乳癌患者請勿在沒有醫囑狀況下,長期或大量單獨服用當歸;若當歸是配合多種藥物而組成方劑的醫師處方,至今為止並未證實有促進乳癌細胞增生的報導,使用上相對是安全的。

即將進入冬令進補時節,邱瓊慧提醒,由於大部分藥膳進補只是偶一為之,不至於過用或濫用,因此,並不會引發太大的負面反應。若是考慮要長期使用某類食療養生,建議必須遵從專業中醫師的指導,千萬不可聽信坊間誇大言詞,否則相當容易陷入「越補越大洞」的危機之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2152
乳房原位癌可治療 醫師籲勤篩檢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多硯坊 (休)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1024/20161024941144.html
乳房原位癌可治療 醫師籲勤篩檢
中央社-2016年10月24日 下午13:18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4日電)乳癌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10歲。醫師指出,早期發現的乳房原位癌預後極佳,5年存活率可將近100%,乳房攝影是診斷原位癌的最佳工具。

佳里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曾建仁表示,以年齡標準化的乳癌發生率來看,在這20年間上升2倍之多;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歲至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

曾建仁表示,乳癌一般可分為原位癌(零期)或是侵犯性乳癌(又可分為一至四期)。乳房原位癌治療後的預後極佳,5年存活率可將近100%;但病人若沒有治療,25%至35%的病人,在10年至15年內會發展成侵犯性乳癌。

他說,乳癌診斷方式,有可以自己做的乳房自我檢查、乳房攝影檢查、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檢查甚至切片檢查。大部分的乳管原位癌早期沒辦法以觸摸來發現,想要早期發現原位癌就必須依靠其他的影像檢查,而乳房攝影就是診斷原位癌的最佳工具。

曾建仁表示,國民健康署針對45歲至69歲的女性;以及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補助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更重要的是平常也要積極預防乳癌,不喝酒、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脂肪食物、哺餵母奶、多運動、避免肥胖及定期的接受乳癌篩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0084
女胸長腫塊飄異味 怕切乳誤治療更損命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多硯坊 (休)

http://n.yam.com/cna/healthy/20161023/20161023940205.html
女胸長腫塊飄異味 怕切乳誤治療更損命
中央社-2016年10月23日 下午15:46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3日電)30歲女性胸部有腫塊,就醫時外型已明顯大小不對稱,腫塊撐破皮膚,甚至飄異味。醫師詢問發現,她擔心乳癌必須手術,會影響外觀,不敢就醫,結果延誤治療。

10月是世界乳癌防治月,台北醫學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攜手推出乳癌防治系列活動,邀藝人陳怡蓉擔任活動大使,且首度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及基因篩檢等3項免費乳房篩檢,鼓勵女性朋友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北醫附醫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受訪表示,台灣女性乳癌高峰介於40到64歲,但年輕乳癌病患也有增加趨勢。北醫附醫近期收治超過10名40歲以下的早期乳癌患者,年輕病患最擔憂要動刀切除乳房,也常會對治療有疑慮。

杜世興表示,曾看過一名30歲患者長相很甜美,但一進到診間就看出,患者的胸部大小不對稱,打開衣服一看更發現,胸口有明顯腫塊,甚至撐破皮膚,傷口都已潰爛,且散出異味。

他說,這名患者自訴,胸部有症狀出現已經至少2年,但因太害怕就醫,擔心若要手術,乳房一定會被整個切掉,會影響工作,也不想讓別人知道,只好隱忍。

杜世興說,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台灣約有3到4成年輕乳癌患者對治療、手術有疑慮,但現在治療方式已相當進步,尤其是早期乳癌患者,若及早治療,預後都相當好;若拖到晚期,則可能淋巴轉移、全身多處器官轉移,存活率大減。

曾有一名女性,確診時是早期乳癌,但因害怕治療,1.5年後腫塊變得非常大,且多處轉移。杜世興說,這名患者後來就相當扼腕,如果早點治療,就不會這麼痛苦。

杜世興說,現在早期乳癌治療順序已有新治療模式,醫師會先依據病患腫瘤型別選擇化學、賀爾蒙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再動刀,不僅可提升乳房保留機會,更可觀察癌細胞反應,預期病患未來用藥成效。

北醫附醫今年提供3種免費乳癌篩檢,共55個名額,包括乳房超音波30個名額、乳房攝影20個名額以及基因篩檢5個名額,24日起至31日受理預約,額滿為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5550077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