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6.2010自由張軒哲/中縣〕 來自美國的78歲孿生神父潘傳真與潘傳理,50年前初任神父,就一起來台灣服務,兩人合計在台服務七十載。大甲天主堂五日替哥哥大潘與弟弟小潘神父舉辦晉鐸五十週年金慶,兩人表示,若健康狀況許可,希望在台灣服務終老。
生於美國密西根州潘姓兄弟,從出生、入修道院、晉鐸神父、抵台傳教,都是同一天,是罕見的孿生神父。兩人小學畢業後即進修道院,之後轉入瑪利諾外方傳教會修院,成為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士。
五十年前,兩人搭了七星期的輪船抵台,當時主教安排他們同在台中教區服務。大潘首派竹山,之後在大甲、信義鄉山區服務,三十年前返美十二年,然後到台中市服務十三年,返美六年後,八年前又調回大甲天主堂服務至今。
小潘首派大甲鎮,隨後陸續在竹山、田中、沙鹿等地服務,二十年前返回美國十年,隨後又調回彰化,目前擔任北斗天主堂神父。
大潘在六○年代於信義鄉地利、羅娜部落服務四年,不畏山區艱困的生活環境,努力主持教會,讓部落居民能有心靈寄託。早期台灣物資匱乏,兩人調回美國時,也是拿著相關圖片資料四處募款,將財力物資帶回台灣。
算一算,小潘在台歲月達四十年,大潘也有三十年。七年前兩人獲內政部頒發長期居留證,肯定他們對台灣的奉獻。
兩兄弟將青春獻給台灣,當年英俊挺拔的青年,如今髮蒼齒搖。大潘飽受糖尿病之苦,去年還輕微中風。小潘則因腿部關節退化,舉步維艱。
大甲天主堂傳教協會會長吳自珍表示,兩兄弟堅持不肯返美養老,仍為民眾主持彌撒,即使昨日上午有重要典禮,小潘神父還是先參加一個喪禮,再趕至大甲與大潘一同受表揚。
參考資料:
尼斯貝啟迪65 基督教、戰爭及政治
耶穌啟迪16 又當愛人如己
保羅啟迪112 最大的是愛人如己
馬偕博士的故事〔摘要6.6.2010自由翁聿煌〕位於台灣北部的淡水鎮,除了美麗的山海景色,市街隨處可見馬偕博士相關的歷史事蹟和文物,即使他已經離開138年,其人其行仍然發人深省!
馬偕於1872年9月3日搭船抵達台灣,他望著淡水觀音山和淡水河的美麗景致,在日記上寫道「感謝主,就是這個地方了」,他堅信這就是上帝指引他宣教的地點。
但是這裡的居民並不這麼想,當時的淡水以出海打漁和農耕生活為主,靠天吃飯的高度不確定性和風險,加上傳統的佛道教信仰,讓他們對這位阿凸仔充滿厭惡和排斥,尤其是這個「鬍鬚番」,還想要大家改信西洋神,許多人對他吐口水,甚至威脅要加害於他。
直到馬偕於1880年首次返回加拿大述職前,曾經在他起初去宣教時潑糞關門的艋舺人,卻將馬偕用轎子抬著遊街歡送他。
馬偕「比台灣人還要愛台灣」,馬偕為融入台灣人的生活和文化,他勤學台語,還娶台灣人為妻,為宣教走入蠻荒之境,面對生番亦毫無畏懼。
在台灣宣教,他懂得從傳統的孝道出發,獲得本地人的認同,來台灣的29年中,馬偕共創設60間教會、培養本地籍傳道師60人、牧師2人,受洗者2633人和60處診所。
醫療和教育是馬偕在台灣傳教的兩大利器,透過醫療,馬偕成立滬尾偕醫館,用拔牙鉗和奎寧水,解除民眾的疼痛和瘧疾。藉由教育,馬偕創辦牛津學堂,傳授台灣人西方科學,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動植礦物、醫學解剖、地質等,帶給學生思想和創造力的啟蒙。
因為馬偕的醫療和教育理念,他所創設的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承續他的遺志,設立台灣神學院,淡江、真理等各級學校和馬偕醫院、護理及醫學院,繼續為台灣人治療疾苦、百年樹人,體現他「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
2001年淡水鎮特別豎立他的石像,訂立每年6月2日為馬偕日,永遠懷念這位「台灣人」。
馬偕博士年表
●1844年馬偕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
●1866年進入多倫多大學神學部就讀,次年轉至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9月向加拿大總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自願為海外宣教師
●1871年搭乘亞美利加號(America)輪船由舊金山出海,前往中國,經日本橫濱和香港至廣東講道,再往汕頭、廈門,最後前往台灣在打狗(高雄)登陸
●1872年抵達淡水開始傳教
●1875年與五股坑的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
●1879年在淡水設「偕醫館」為民眾診療
●1882年馬偕用向加拿大鄉親募得款項興建「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落成啟用
●1883年馬偕進入宜蘭平原向噶瑪蘭平埔族傳教
●1884年「清法戰爭」在淡水港開戰,偕醫館協助救治受傷清兵,事後獲劉銘傳嘉獎,同年「淡水女學堂」啟用
●1890年赴花蓮台東地區傳教
●1901年馬偕因為喉癌病逝淡水住處,並安葬在學園(現今淡江中學)內,享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