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女男大不同
市長:**J I M**  副市長: o.m浮雲sheela和亭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男女話題【女男大不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女男大不同電影院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艋舺》反映了掃黑盲點
 瀏覽1,606|回應3推薦3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 I M**
宏哥菩薩
-Uncle-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10030600048,00.html
《艋舺》反映了掃黑盲點
2010-03-06 中國時報 【吳景欽】

 近來,電影《艋舺》不僅取得高票房,亦引發不少話題,尤其是片中所講述的黑道情義,是否可能使青少年產生價值扭曲與模仿,而讓一般家長擔心。此種擔心雖不無道理,但於現今媒體多元的時代,暴力媒介何其多,欲將暴力行為歸之於一部電影,恐言過其實。比較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在《艋舺》片中由王識賢所扮演的文謙一角,在經一清專案管訓後,反更為兇狠,而引發更大的波瀾,正反映了我國向來掃黑政策的問題。

 一九八四年江南案爆發後,由於事涉軍情局指使竹聯幫分子至美國殺害江南,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即以一清專案之名為掃黑,實則在將殺害者予以監禁,以避免事端擴大,也可趁機掃蕩日益猖獗的幫派組織。惟此政策,畢竟有其政治目的考量,因此並未有回歸社會再教育的措施為配合,而僅是一種暫時性的隔離,不僅無法使幫派人物改過向上而為社會復歸,反成為一種犯罪的相互交流,更可能助長其於幫派內的資歷,文謙一角正反映了掃黑政策下,最負面的結果。而更糟的是,原本分散各處、各自為政,且在組織上較為鬆散的本省掛角頭,卻在此因緣際會下被聚集在一起,而得以合縱連橫,並從聚合型態蛻變成較有組織的現代幫派,以與所謂外省掛抗衡。

 而掃黑的意外結果,還不僅於此,原本幫派角頭參與地方政治,往往只是一種間接的參與,但在經掃黑之後,也使地方角頭慢慢懂得藉由選舉以取得議會的保護傘,且由於台灣地方選舉制度的本質缺陷,即採行中選區的多數當選制下,普遍的當選票數也不過五千張左右,如此的低門檻,即便無任何政黨奧援,只要藉由其地方勢力,欲當選並非難事。而若長期深耕地方,且獲得某些政黨奧援,欲進一步競逐議長、副議長大位,在擁有豐富資源及幫派背景的雙重助力下,恐亦非難事,此在《艋舺》片中雖未著墨,卻是掃黑政策下,持續至今且揮之不去的夢魘。

 而在越掃越黑,且意外促成幫派組織化與漂白化下,為了解決幫派問題,在一九九六年底,立法院即通過《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欲以重刑與強制工作等來嚇阻,甚而為了防止幫派人物參選,依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十三條,若犯本條例之罪,經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候選人。惟此條文以否定被選舉權來達到社會防衛的目的,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恐成疑問,同時,也等同否定了監獄的再社會化功能,而形成對犯罪者的終身烙印。即便認為無違憲爭議,但由於條文限制參選,必須是在判決確定後,若以目前針對重罪的審判,期間往往漫長,仍無法避免涉案者在判決未確定前投入選舉,而仍得以受到議會的保護。因此,此條例的目的,仍不脫治亂世用重典的思考,與過往的掃黑政策,實無太大差別,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艋舺》對於一九八○年代的學生文化與地方角頭的描繪,仍略嫌簡略而不夠細膩,但不可否認的是,藉由五位青少年間的恩怨情仇,卻反映出在當時菁英教育體系下,有許多青少年過早的被標籤化,因此失去了對家庭、對學校的依附,而在青少年正處於叛逆期與血氣方剛下,地方幫派自然成為其重要支柱,而踏上不歸路。所以從《艋舺》片中,我們該省思的不僅是向來掃黑政策出了什麼問題,而更應是對整個教育與社會政策的深刻檢討。

 (作者為真理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3897600
 回應文章
我見我思-「意義三小」的艋舺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宏哥菩薩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31100035,00.html
我見我思-「意義三小」的艋舺
2010-03-11 中國時報 【莊佩璋】


 昨天,立委郭素春要求警察應該看《艋舺》,警政署長王卓鈞則冷冷地回答:「我不是要質疑,但是,為什麼警察要看?」

 《艋舺》,號稱台灣版的《教父》;立委要警察看,當然是著眼於知己知彼。不過,警察如果需要靠電影來了解黑道,「豆導」應該也可當警政署長了。也因此,王卓鈞才會如此冷嗆立委。

 好笑的是,立委要求警察看《艋舺》,一堆教育工作者卻怕「教壞囝仔大小」,希望學生不要看。教育部長吳清基就說,《艋舺》是負面教材,編劇有缺失,因為從頭到尾沒有警察及老師的出現。

 就像立委要求警察看《艋舺》,吳清基也鼓勵學校老師與輔導人員看,以了解學生的次文化。

 還好,台灣已告別威權體制,新聞局、文工會、警總等文化殺手已無法東扣、西剪,否則,《艋舺》這種「負面教材」不被剪得支離破碎才怪。

 電影,本質上是娛樂;往上昇華,可以成為藝術;就是不該淪落成「教材」。但,麻煩的是,華人活得太嚴肅,對娛樂有罪惡感。既然「炒飯」是為「敦倫」,郊遊叫「自強活動」,電影當然也非「寓教於樂」不可。所以柏楊所謂的「三作牌」,才會不知「藝術是三小,我只知道意義」。

 解嚴後,台灣走向多元、民主、自由。但,「三作牌」遺毒仍在,政客、官員三不五時還是會「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忘拿電影當教材。

 王卓鈞說:「警察為什麼要看?」反嗆得好!《艋舺》當電影看,娛樂效果十足;但,要當警察教材,當然是笑話。因為拍電影的人會為了娛樂效果或藝術性而考證、求真,但絕不可能為了求真而犧牲娛樂與藝術。也因此,古惑電影通常是觀眾讚真,警察、黑道笑假,哪能當真?電影,電影,夢幻泡影;拍者,築夢;觀者,逐夢;何須旁人強解夢?

 教育部長與一堆校長擔心《艋舺》給學生帶來壞影響,這也是杞人憂天。我們年輕時,看了一堆《唐人街》、《教父》、《刺激》、《虎豹小霸王》等變態或價值觀扭曲的電影,大家卻也都順利成長,難道現在的孩子都變得比較笨?已分不清是非善惡?看部電影都會被洗腦?

 電影,不過就是戲,真的是「意義三小」,還是少打「文以載道」這種「三作牌」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3899635
吳清基:國片艋舺 負面教材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aggie2010

http://n.yam.com/cna/politics/201003/20100309042741.html
吳清基:國片艋舺 負面教材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3-09 15:28

(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9日電)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表示,國片「艋舺」是負面教材,在編劇上有缺失,從頭到尾沒有警察以及老師的出現,但是他鼓勵老師與輔導人員應該去看,以了解學生的次級文化。

吳清基下午在進入立法院議場列席接受備詢前,接受媒體詢問時做上述表示。

吳清基說,「艋舺」讓台灣本土的文創事業更有信心,能夠有這樣的業績也給予肯定。他指出,片中描述高中生在學習上有挫折,在學校遭霸凌後,在校園中結幫,最後被黑社會吸收,是很好的教材告訴觀眾孩子行為偏差該怎麼做。

看過「艋舺」後,他認為片中是要告訴青少年「壞孩子不要做、壞路不要走」,讓孩子有省思的空間,有些家長認為片中太多三字經,吳清基認為,這可以告訴青少年用字要文雅,也是種教育,同時「艋舺」也告訴觀眾,以暴制暴是不對的,應尋求法律上的保護與協助。

不過,吳清基認為,「艋舺」編劇上有2個疏失,包括從頭到尾沒有警察出現,好像到了沒有法治的國家;以及從頭到尾學生遇問題,都沒有老師出現協助。他說,學生遇到問題,不是私底下邀約拿刀拿槍暴力相向,畢竟演戲和現實人生不同。

吳清基以自己過去擔任過台北市副市長為例,每個月都會召開治安會報,警察對黑道每個堂口的狀況都有所掌握,台灣不是沒有法治的國家。

他希望學生學會如何尊重、照顧別人,義氣不是用拳頭相挺,一定要講道理,他也呼籲家長對於孩子行為偏差,每天應該多給一些關心,不要孩子被退學才知道。

媒體追問「艋舺」是不是負面教材?吳清基表示,「艋舺」是負面教材,所以列為輔導級,應該由父母、老師陪同小孩觀看,相互分享學習會更多。

他也鼓勵學校老師與輔導人員應該去看「艋舺」,才能了解學生的次級文化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3897614
吳清基建議教官看艋舺 了解青少年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garden/201003/20100308003441.html
吳清基建議教官看艋舺 了解青少年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3-08 18:45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8日電)國片「艋舺」暴紅,部分教育人士擔心劇情會誤導青少年。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認為此片雖過度強調黑社會、片中沒有老師出現,仍建議訓輔人員和教官看「艋舺」,了解青少年文化。

「艋舺」票房紅不讓,不少基層老師擔心,片中「意義是三小」,以及把三字經掛嘴邊的情節,會教壞小孩。

日前陪著小孩看「艋舺」的吳清基表示,此片劇情過度強調黑社會暴力血腥,如入沒有法治的國度,孩子可以為所欲為;片中也沒有老師出現,忽略正常社會有法治和教育能把孩子拉回來的動力。

他表示,「艋舺」故事當負面教材,可以給大家省思空間,這是少數學校的偏差行為,正常教育的學校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他並認為,學校與社區、警察單位應攜手合作,避免學生有偏差行為。

吳清基說,任何電影都有教育意義,建議訓輔人員和教官一起看「艋舺」,了解青少年文化。走上黑社會沒有善果,最後是兩敗俱傷,老師一定要告訴學生「歹子不做,歹路不行」。

吳清基說,社會不容類似「艋舺」情節發生,要讓學生知道,以私下個人力量面對有組織的暴力,一定是失敗,最後甚至會賠上生命,應該用公權力處理不法情形,邪一定不勝正,請大家要對政府有信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614&aid=389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