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不義的兩頁實錄
凱達格蘭大道記錄著歷史的不公不義,這三天在凱道的兩項活動,讓人們重溫歷史,再次反思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還有多少留存至今的不公不義?
十五日是台灣解嚴滿二十四年的日子,凱道上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前有追思儀式,國民黨政權白色恐怖統治時,受難者黃溫恭的家屬在他遭不法槍決後五十八年,才得以領回槍決前的絕筆遺書。
十六日、十七日,數千農民在凱道上集會夜宿抗議,訴求「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抗議政府農地、農業、農民政策不公不義。以上兩項活動雖不相關,訴求不相同,不過,都標誌著不公不義。
凱達格蘭大道在國民黨威權時代原名介壽路,為拍獨裁者蔣介石馬屁而設,路名改變,標誌著民主轉型,但因國民黨舊勢力阻抗,轉型有太多未竟之處。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溫恭原遭非法判十五年徒刑,蔣介石更非法下令槍決,直接加害者就是蔣介石,類似黃溫恭遭遇的人尚不知有多少,「中正紀念堂」竟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近在咫尺,馬英九一邊向受難者道歉,一邊尊崇加害者蔣介石,轉型正義何在?
農民抗爭主要是台灣經濟轉型過程中,對農民、農業非但沒有「分配正義」,而且,近年來政府在農地政策、水資源分配、產銷失衡上,更讓分配不公不義加速惡化。
過去政府長期施行「以農養工」政策,工商發展後,卻沒有回饋農業及農民,老農等了一輩子,等到的卻是「滅農」的農地政策。
轉型正義至今無法實現,不公不義仍留存,凱道未來還要記錄不知多少頁為不公不義抗爭的實錄!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