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七月二日,暑夏的一天,旅美學人陳文成被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約談。在美國卡耐基美隆大學任教,數理統計學家的他,因被認為曾從美國匯款給施明德,資助美麗島雜誌,受到情治單位注意,於他返台省親時約談、偵訊。
從此,未回家的陳文成,翌晨(七月三日)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草坪被發現時,已是屍體。當局宣稱並未對他刑求,諉稱陳文成因未知原因,從頂樓墜下致死。但美國的法醫調查,認為係死後被從上拋下,死因並不單純。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並對國外媒體報導橫加干涉。戒嚴時期,壟控統治權力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是如此對付異議份子。所謂轉型正義就是:民主化、政黨輪替執政,應該對不當統治進行歷史清洗,並追究責任。
一個有轉型正義的國家,不會在政黨輪替、民主化後,無視於歷史積累的政治迫害。但一九八一年發生的陳文成遇害事件,不只在八○年代、九○年代,政治改革運動激烈的時期,未能得到真相。即連二○○○年到二○○八年,民進黨執政時期,也未解開事件的謎底。在紀念陳文成的基金會會館,遇害者被解剖的臟器就放置在玻璃器皿裡。彷彿死者對生者的冰冷嘲弄,也是歷史的無奈?
一九八○年代到二○○○年代,以美麗島事件為能量,多少從事政治改革運動的人們,以在野黨或執政黨角色,在國家體制的權力運轉裡活躍。但因被認為資助美麗島雜誌而殉難的陳文成,未獲昭雪。關係人施明德,現在並已和當年許多同志反目。反思這樣的歷史,真是莫大的諷刺。政治權力是這樣的嗎?
以文化的形式紀念陳文成的殉難,二○○一年七月二日,陳文成殉難二十年,以紀念陳文成而創作的《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李敏勇詞,蕭泰然曲),在國家音樂廳首演;二○一一年七月二日,陳文成殉難三十年,七月三日也有一場音樂會紀念他。但這是不夠的。不論作為執政黨或在野黨,台灣政治改革運動陣營的政治人物,是不是對這樣的歷史要有更多、更積極的轉型主義作為?
(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