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變了?」
「陳文茜哪有變!」
這是一段有關陳文茜的談話。相關的談話,可以延伸到「李永萍變了?」「李永萍哪有變!」以及「賴幸媛變了?」「賴幸媛哪有變!」以及「蘇進強變了?」「蘇進強哪有變!」轉向症候群,族繁不及備載。
以四人為例:是因為前兩人曾在民進黨擔任黨職,為黨喉舌;而後兩人曾是台聯公職高層,蘇還曾是黨主席。四個人或多或少都被視為學術或文化界人士。他(她)們的過去和現在,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又何以台灣這種現象何其多?
蘇進強剛以「顧問」名義,開始參與「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基金會運作,據說是要跨越藍綠,強化本土論述。本土這樣為他者作嫁,馬前卒現象也。
民進黨和台聯,在政治光譜上是批判「中華民國」虛構、殘餘,他者存在論、主張重建和改造的。兩種不同國家方向的追尋,各自有文化論述的支持。不只是左右路線的差異,更是國家認同的差異。
怎麼看陳、李、賴、蘇的轉向?「他(她)們哪有變!」是一種看法,是說他(她)們變來變去,不離本質。是說:他(她)們在民進黨和台聯,只是權宜之計。利之所趨,萬變不離其宗。
這些人不能只以學術或文化界人士視之,而是政治人物。他(她)們的前後政治言論差異,幾乎是南轅北轍,黑白逆反。昔是今非或昔非今是,自相矛盾。雖然「向左向右都是我的自由」,但政治上仍然應被看做是變節者,政治變節者被視為無品,是不可信的人。無信不立,何以與政治?
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壓迫共產主義者放棄政治信仰,許多學術或文化人在獄中陷於「轉向」的屈辱。戰後日本文化論述有關「轉向」的省思或批評,形塑了日本知識界的精神構造。
台灣呢?從被日本殖民到被國民黨中國殖民,學術或文化人的政治「轉向」問題何其氾濫。而且是利誘而非壓迫所致,利益構造使然,離精神太遠、太形而下了。(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