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陶瓷大街 8成是中國貨 | 鶯歌陶瓷大街隨處可見中國陶瓷品。(記者陳曉宜攝) |
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 面對鶯歌衛浴、磁磚等陶瓷產業的蕭條,現在支撐鶯歌陶瓷大鎮美名的,是鶯歌陶磁博物館的歷史記憶?還是陶瓷大街上琳琅滿目的碗、盤、茶壺、裝飾品? 台北縣鶯歌鎮陶瓷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素燕,和弟弟張國源經營「滿月圓陶瓷商行」,身為陶瓷產業第三代,家族過去經營的十八家茶壺工廠全都關了,改成店面經營觀光客生意,賣的是來自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的進口餐具,還有自家工廠庫存十萬件、幾年都賣不完的茶具。 張國源說,自從政府大力推廣鶯歌陶瓷觀光後,銷售量真的衝高很多,卻沒有賺得更多,因人潮多、銷量多、中國貨也多,這「三多」使得產品走低價化競爭,盤子原本一個一百元,開放進口日用陶瓷後,中國製只要三十元,手拉坏以前一個一千五百元,中國製只賣八百元,客人因無法分辨產地與品質,多數選擇低價購買。 所以是否該建立區隔台灣鶯歌與中國生產的制度,保障消費者權益,也保護Made in 鶯歌的合理價格呢?張素燕嘆氣說,鶯歌已經沒有產製餐具的工廠,茶具工廠也剩下不到一成,「工廠幾乎都關了」,根本支撐不了觀光人潮的需求量,所以現在的鶯歌陶瓷大街,八成以上都是中國貨,「但我們不能說、也不敢講」,怕一夕摧毀了「鶯歌陶瓷」的形象魅力。 張素燕說,看著同業賣中國低價貨品搶生意,他們也曾動搖,但父親堅持不肯,想當年家族工廠可是三商百貨茶具的主要製造商,如今一百五十元的茶壺碰上中國貨只剩五十元的價碼,工廠只好一間一間關,家族成員也只能慢慢轉成貿易商,唯一堅持的,就是不進口中國產品。 的確,在文建會扶植下,鶯歌藝術陶瓷仍繼續創新發展,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陶瓷名家作品,也已悄悄進入鶯歌陶瓷大街某個角落商店,政府一味砸錢行銷觀光,卻任由支撐鶯歌陶瓷文化的根本產業逐漸凋零;如果鶯歌陶瓷文化,只靠著販售歷史記憶虛偽的存在,那麼鶯歌陶瓷大鎮,最終將成進出口中國陶瓷的次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