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楊惠南表示,印度教教義強調精神、靈魂永存,不斷透過各種形體轉世,印度少年被報導轉世五次並不稀奇,但在「同一個家庭」轉世五次,則較為少見,應是他累世做了很多好事,加上對父母、手足依戀很深,死前發願、願力夠強,才得以如願。
楊惠南說,輪迴觀念,應起源於西元五千年前中亞細亞,思潮傳到歐洲,發展出古希臘文明及西伯來文明。古希臘哲學史,柏拉圖就有「輪迴」觀點,認為「知識就是前一世經驗的回憶」。宗教部分,則透過西伯來文明,發展出天主教、基督教,另有一支往東南經由阿富汗傳到印度、再傳到中國,影響佛教。
他指出,有一說是,天主、基督教原本也相信有「輪迴」,但在一次主教會議上決議刪除,改為人只有一世,多做好事的人,死後上天堂,不再輪迴。而西元前五千年前的中國及亞洲世界,信奉薩滿教,認為人死了就死了,之後受佛教影響,才有輪迴觀念。
佛教、印度教 相信靈魂會永遠輪迴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也說,佛教、印度教對世界的認識是一致的,都相信有六道輪迴,肉身死後,靈魂會永遠輪迴。
印度教很看重葬儀,死後肉身只能用木材去燒,再把骨灰撒向恆河,永世都在輪迴裡。佛教則有靠積善「擺脫」六道輪迴的概念,視佛祖為導師,不斷修身。
就藏傳佛教來說,只有法王或仁波切等得道高僧,才能知道自己會轉世到哪裡,一般人只知有轉世,卻無法知道自己轉世後,會變成什麼形體。在印度、西藏,轉世好幾次這類故事很多,像達賴喇嘛就是第十四世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