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莒光環境藝術季 作品傳達天堂想像  | 材料專家游忠雄以旗子搭襯石頭屋,用視覺與空間張力傳達出一股靈氣。(白沙灣藝術工作室/提供) |  | 藝術家陳愷璜以漂流木等「在地」材質架構成猶如「方舟」的環境空間裝置。(白沙灣藝術工作室/提供) |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馬祖由許多散落海面的島嶼組成,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這些小島長久以來醞釀出獨特的人文風情。今年暑假,一批來自各地的藝術家齊聚馬祖東莒島,為「馬祖莒光環境藝術季」進行現地創作,目前作品多已完成,將在當地展至9月底。 此次藝術季由馬祖出生的鄭愛華策展,透過藝術家現地創作,傳達對馬祖的天、地、海洋等自然環境與空間的感動,創作與展出地點聚焦在東莒的福正聚落與東莒燈塔間,須由南竿搭乘遊艇約五十分鐘才可抵達。鄭愛華說,當地人煙稀少,但景色細膩、精緻,站在海邊的白沙灘,面向灣上景色時,就像身在天堂之路。 不過,美麗的島嶼卻有著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因為每人對天堂的定義不盡相同,因此都各自去尋找心中的天堂。但鄭愛華心目中的天堂在故鄉莒光的寧靜美景,所以,這次策展主題就叫「尋找天堂,發現莒光」。 應邀創作的藝術家們與社區民眾、當地莒光國小及來自台灣與旅居法國的小朋友駐地共同創作,使用當地天然的素材,結合不同生活背景元素,共同思考如何使整體地景更具生命力,並展現出莒光之美及天堂意象。 以天堂的想像架構地景藝術 駐地創作過程中相當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委託東莒國小校長王建華針對二十六個小朋友做問卷調查,尋找小朋友心目中的天堂。其中的提問,包括天堂是什麼顏色?天堂有沒有形狀?天堂裡會有什麼? 於是,每個人心中原本模糊的意象逐漸明晰,有人的天堂是「白色+粉紅色」;比較多人以為天堂是圓形的;有人猜測天堂裡有神、有彩虹,有人則說,應該也有鬼! 無論如何,以天堂想像架構的馬祖地景藝術,作品已然開展。 有畫家邱顯洵與莒光國小小朋友在沙灘牆壁的共同塗鴉;藝術家陳愷璜以漂流木等「在地」材質架構成猶如「方舟」的環境空間裝置。材料專家游忠雄則製作了十二支紅、藍旗子,讓旗子飄揚延伸至一旁的石頭屋,用視覺與空間張力傳達人與天堂之間的一股靈氣。而鄭愛華結合迷宮與天梯的裝置,訴說著容易迷失的人們亟欲循著天梯尋找天堂,卻忘了天堂即在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