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遭破壞 候鳥來度冬 今年少許多 | 賞鳥季節到,可看到群鳥飛越,煞是壯觀。(圖:台北市野鳥學會提供,黃偉財攝) | | 每年9月至隔年4月,北方雁鴨飛到華江雁鴨公園濕地棲息,觀鳥平台吸引大批民眾駐足。(記者邱紹雯攝) |
記者林相美、邱紹雯、何玉華/專題報導 賞鳥人士發現,受到棲地環境惡化及全球暖化的加乘效果,每年過境台灣或抵台度冬的鳥類有減少趨勢。2年前的10月中旬,華江雁鴨公園的小水鴨已逾2000隻,今年只有300多隻,引發愛鳥人士擔憂。 台北市野鳥學會研究保育專員何一先說,比較淡水河流域20年前後的差別發現,水鳥、濕地鳥類、小水鴨等鴨科的數量均下降,以小水鴨為例,以往上萬隻,如今只剩4000隻,過去可見上千隻的黑腹濱鷸,如今只有3、400隻。 長年觀察華江雁鴨公園水鳥生態的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陳岳輝也說,前年10中旬已有2000多隻小水鴨飛來過冬,去年1300多隻,今年迄今僅發現300多隻。 何一先分析,鳥類數量減少最大元凶是棲地環境破壞,大量工業開發、工業、家庭用水排入河流,河川溶氧量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不適合鳥類棲息。 陳岳輝認為,原本開闊的沙洲,隨著泥沙淤積,濕地變成陸地,陸生植物大量生長,水生植物、浮游生物減少,雁鴨覓食不易,連帶影響鳥類遷徙意願。 至於全球暖化,是否影響候鳥抵台、過境時間、棲地,包括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主任江昆達、台灣大學動物研究所兼任教授劉小如等專家均說,目前國內尚未有相關的學術性研究。 全球暖化 加速影響環境 何一先認為,棲地環境破壞,是鳥類減少的主因,全球暖化有「加乘」的效果。他解釋,氣象資料佐證,北市毛毛雨的天數減少,暴雨天數增加。暴雨沖刷造成土壤流失,連帶影響鳥類棲地,毛毛雨減少,森林益趨乾旱,植物環境隨之改變。 何一先說,候鳥移動性佳,可以選擇其他適合的棲息地,面對氣候改變,滅絕危機較小,但台灣山區鳥種必須面對氣候帶上移的考驗。他舉例,台大研究團隊曾於1992年、2006年在玉山國家公園調查,發現繁殖季時,年均溫上升近攝氏1.25度,棲息海拔3100至3700公尺的留鳥,整體平均海拔分布上升約75公尺,顯然鳥類分佈也會受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