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學者 促重建信評機制 編譯王錦時╱特譯 在這波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中,美國的房貸公司、華爾街券商以至於法國、德國的銀行都受到傷害,使得歐盟執委會及一些著名的學者專家,都極關切建立新型金融商品與金融市場監督機制的問題。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菲爾普斯表示,信用市場動盪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的抵押證券「欠缺透明度」,這反映出有必要建立新型態的監督機制。菲爾普斯日前在巴西的一場研討會中指出,為防範再度爆發金融危機,金融業者應該發展新型信用評等機制,這不同於目前穆迪、標準普爾等信評機構所從事的工作;其焦點不是側重在評估違約機率的高低,而是針對投資人購買的證券,提供更多資訊。 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菲爾普斯,以通膨預期與失業的交互作用理論,在去年獲得諾貝爾獎。他說:「以我的觀點來看,目前市場上似乎沒有合用的新工具與機制,來監管新型態的信用市場。」;他強調,美國在這些新金融工具方面,欠缺透明度。 穆迪、標準普爾及惠譽等信評機構,最近遭到基金經理人及政府主管部門批評,指他們未能對投資人及時提供,有關次級房貸問題的警訊。 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共和黨黨鞭薛爾畢說:「信評業者應該(為金融危機)負一些責任。」;他指出,信評機構一方面協助金融業者推出抵押貸款證券,同時又對這些業者作信用評等,使得信評機構的角色面臨「先天的衝突」。 同時,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也責難信評機構,對他們的評等不公,使他們遭到信用市場風暴波及。 拉丁美洲規模最大的商品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市場聖保羅商業及期貨交易所總裁納托即批評指出,由於信評機構拒絕調高對經濟穩健的新興市場,如巴西的信用評等,助長引發今年以來最嚴重的信用危機;穆迪則在23日將巴西的外幣債券評等調高到投資等級,這也是巴西的債券評等首度被調高到此一等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