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開發 保育障礙
〔記者黃邦平/雪霸國家公園報導〕去年十月,一群保育人員背著沉沉的背包,一步步走向南湖溪和司界蘭溪中上游,背包裡是一袋水、灌進氧氣,還有活跳跳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帶牠們重返曾經優游生存的溪流,寫下歷史的新頁。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技士廖林彥,幾年前一頭栽進鮭魚復育工作,他像魚兒的保母,看著孵育出來的小魚一天天長大,再將牠們送到野生環境。
台灣的鮭魚保育工程其實已經進行超過廿年,起初所有關於鮭魚的事務都是從頭學起,保育人員浮潛到水中清點鮭魚數量,在復育池裡訓練著孵化不久的小小鮭魚吃下餌料,或是緊緊掌握著水溫和時間,把復育的鮭魚送到溪流野放,一棒接一棒,讓鮭魚的生存出現曙光。
一九九九年起,七家灣溪支流高山溪上的四座攔砂壩先後拆除,是台灣首次為了保育拆除攔砂壩,改善棲地環境,也減少近親繁殖的危機。此外,高山農業是污染溪流的元兇,在武陵農場一帶,也首次為了鮭魚拆遷農園。二○○三年,櫻花鉤吻鮭甚至可以「完全養殖」,在人工環境下,從卵養育到成魚、再產卵,並得以挑選種魚建立種源庫。此外,透過移地保育,鮭魚繁殖已經不成問題,最大的難題還是中高海拔地區的農業開發和人為破壞。
大甲溪上游一帶有武陵農場、梨山等地,有不少果樹、高冷蔬菜,不僅破壞林相,肥料和農藥更造成水質優養化、魚群不孕、食物源短少,這些污染,對鮭魚來講,根本就是要命。
廖林彥說,中橫公路不通,進口水果便宜,或許會讓高山果農考慮生計而轉型,發展生態觀光就是個好辦法。如果鮭魚能健康、穩定地生存,代表台灣環境品質改善,對大家來講都是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