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承啟
行政院擬制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外界質疑政府企圖進行“去國語化”。對此﹐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答詢時鄭重澄清﹐表示沒有這回事﹔而負責規畫此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則強調說﹐國家語言與官方語言不同﹐現在官方的語言應該就是所謂的“國語”﹐就是北京話。至於以後因為原住民語﹑客語與閩南語都已稱為“國家語言”後﹐原來的“國語”應如何稱呼﹐以避免跟“國家語言”混淆﹐他認為改稱為“北京話”或“普通話”都可以。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雪玉則表示﹐未來所有本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都將稱做“國語”﹐包括華語﹑原住民十三族的四十三種語言﹐五種客家話﹐閩南語中的泉州腔﹑漳州腔﹑海口腔﹑宜蘭腔﹑台南腔﹐福州話及手語﹐全都是國家語言。至於許多新台灣之子的母語﹐包括越南話﹑印尼話﹑菲律賓話等﹐則不在“國語”範圍。
民進黨的政策執行從來不是開大步﹑走正道﹐像這一次的國語政策﹐明明就是“去中國化”的一部分﹐說什麼國語與官方語言不同﹐現在的官方語言應該就是所謂的“國語”﹐就是北京話。但是又說﹐未來所有本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都將稱之為“國語”。
實在聽不懂民進黨政府在講什麼﹐台灣官方語言不叫做“國語”﹐那應該叫什麼﹖叫北京話或是普通話﹖我實在不曉得往後英文要如何翻譯“國語”這個字﹐原本國語的英文翻譯為the national language﹔Mandarin﹐但人們一講到“國語”的英文﹐就會直接用Mandarin這個字。而Mandarin的原意是“中國的官話”﹐因為mandarin為(滿清的)官吏﹐滿清時代的官話當然就是北京話。所以現在外國人講Mandarin﹐都知道指的是國語﹑是北京話。
現在可好﹐未來台灣的“國語”可能達數十種﹐除了上述會造成外國人“不知所云”的“國語”之外﹐民進黨做這樣的規定不曉得意義何在﹖表示對各族群的平等對待嗎﹖果真如此﹐那麼為什麼“華語”只獨尊北京話。搞清楚﹐外省族群中是“南腔北調”﹐有四川話﹑廣東話﹑山東腔﹑貴州話﹑湖南話﹑上海話﹑浙江話﹑西藏話﹑蒙古話----等等﹐這些話之間的差異﹐有時比外國話還大﹐不相信的話﹐去一趟上海﹐看你聽得懂還是聽不懂上海人在講什麼﹖同樣是媽媽的話﹐為什麼這些“華語”就不能被列為“國語”呢﹖
說到底﹐當然是和“去中國”﹑所謂的“正名”有關﹐就是因為“國語”和中國太密切了﹐當然是要除之而後快﹐講這麼多五四三幹什麼。反正現在是在野黨無能也無力﹐外省人怕被戴上“不愛台灣”的帽子都怕死了﹐知識分子又是明哲保身﹐民進黨有什麼好怕的﹐幹就是了﹗
轉載自祖靈之邦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