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海岸嚐鮮 品味小而美
|
台北縣貢寮鄉海邊岩石上,近來長了不少青苔,不少海邊婦女爭相摘拾。(記者簡群育攝) |
記者簡群育、唐聲揚、郭顏慧、游繡華/專題報導
前言:
海鮮總讓一般人認為是餐桌上的高檔菜餚,尤其有些高檔級食材需出海垂釣,得來不易,更彰顯海鮮的珍貴,其實,嚐鮮未必得挑這些高檔貨,北台灣海邊常有一些小特產,長得不起眼,美味卻又唾手可得。
青苔 春季海味宜快炒
台北縣瑞芳鎮及貢寮鄉海岸線以岩岸居多,受海潮拍打的岩壁上最近長滿了不少像青苔的藻類,漁民們就直呼「青苔」,每年春節過後,正是生長期,夏天到了就逐漸消失,不少海邊的婦女近來爭相摘拾,她們笑說,這些青苔不僅美味,還能控制血壓。
漁民說,這些青苔摘好後,必須仔細沖洗,洗淨後,放在鍋裡以蒜片、蔥末爆香,下油快炒後,相當美味,另外,煮湯非常清淡。吃這些青苔據說還能控制血壓,不過,未經醫學專家證實。
三布螺 口感不輸鮑魚
貢寮鄉的九孔、鮑魚養殖相當有名,也是餐桌上高檔的食材,其實,享受美味未必要花大錢,同樣長在海邊岩壁上的「笠螺」,或鐘螺科俗稱「紅頭螺仔」或「三布螺」(台語),體型雖小,但同樣美味。
這些螺類看起來不起眼,體型、口感當然也比不上高檔的九孔或鮑魚,但剛採拾來的螺類,直接以醬油醃漬,口感不錯,吃起來像醃漬的蜆仔,蒸熟後食用,口味也相當鮮美,在貢寮鄉一些小吃店,都吃得到這些小海鮮。
白底蟹 熬蟹粥滋味好
蟹類也是相當有名的海鮮食材,人們總愛吃體型大、肥美膏多的蟹類,其實每年三、四月起,正是東北角海邊的白底蟹肥美時,這種俗稱「白底仔」的白底蟹,體型雖小,但熬成白底蟹粥的滋味,常令老饕難忘。
白底仔吃起來並沒有什麼肉,但在老饕眼中卻有一股特殊的風味,每年春天開始肥美,尤其是清明節過後,東北角礁岩細縫處,常見白底仔攀爬,一般漁民捕捉後以醃漬大蒜醬油即可,也有海鮮餐廳熬成粥,口味也不錯。
鯊魚煙 獨特煙燻糖味
鯊魚不是基隆漁民主要漁獲,加工製品「鯊魚煙」卻是最著名的海邊小特產,它與一般鯊魚料理不同,帶有一點煙燻糖味,口味獨特,顏色金黃,不但路邊麵攤常見,就連大餐廳也會選用。
鯊魚煙燻製法一般分為兩種,各有特色,有的習慣將鯊魚肉先高溫脫皮、切片,泡在冰水裡保存鮮度,增加肉質韌性,然後放進蒸爐內以大火蒸熟,最後再置於放有砂糖的鍋上煙燻入味,這種鯊魚煙水分較多。
另一種肉質口感較乾,不採蒸熟再燻,而是直接將洗淨的生鯊魚片加入大蒜、醬油及酒醃製,放進砂糖鍋內燻,等大火將魚片燻出金黃色後,再調為小火,蒸到全熟。
汆燙小管 品嚐到原味
「小管」常見的料理方式是和薑絲、醬油一起清蒸,或做成「三杯小管」,但這兩種方式比較適合搭配飯食用,不太能品嚐到原味,宜蘭縣頭城鎮腦筋動得快的海鮮業者想出了「汆燙小管」,不僅健康,也兼具美味。
業者黃朝陽說,汆燙小管受歡迎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作法簡單,只要將小管洗乾淨放進滾燙的水中煮,大約十至十五分鐘即可食用,其次是口感酥脆,咬起來很有嚼勁,放冷了也不失原味,若覺得口味太清淡,可沾點芥末醬。
刺規 三杯、紅燒兩相宜
俗稱「刺規」的短棘魨,是花蓮沿海常見的河魨,屬二齒魨科,滿身棘根,體背面是灰褐色,腹面是白色,牠的頭部眼下方與鰓孔前方各有黑色橫帶,體上有些黑斑,生氣時,魚體會鼓成球狀,又稱「氣球魚」。
這種河魨除棘尖刺有毒性外,肌肉、皮膚無毒,料理後滋味鮮美。牠的肉質細、清甜,可做三杯、紅燒、清湯料理,皮膚口感脆Q,可沾芥末生食或以開水汆燙後做涼拌菜。
河魨的去皮處理作業繁複,使河魨成了沒有經濟價值的魚鮮,在一般魚市場也買不到,想品嚐河魨清甜滋味的饕客,可得中午時分到花蓮漁港休閒漁市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