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蝦虎的故鄉 成活教材
砂卡礑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自然生態保育成效的指標性溪流,尤其是小蝦虎自海中洄游產卵過程更備受重視,成為生態教育的活教材。
國人很喜歡吃魩仔魚,被視為美味佳餚,在立霧溪出海口附近,每年春、秋之際,漁民紛紛前來捕撈。魩仔魚其實就是小蝦虎魚或日本禿頭鯊等魚類的幼魚,這些幼魚躲過一劫後,長大會循著祖先的老路,洄游溯溪回到砂卡礑溪上游產卵,成群費力的逆流而上,形成壯觀的畫面。
被撈捕食用的魩仔魚大多是河海洄游的小蝦虎魚,在海邊被捕獲時體型尚小,全身不具色素呈透明色,體型較大時開始洄游,身上已有明顯的色素斑而呈黑褐色。根據太管處所做的統計,從立霧溪轉入砂卡礑溪上溯的小蝦虎,有時一天的最大量可達五千萬尾以上,相當壯觀。
太管處副處長游登良說,鮭魚與小蝦虎洄游的生態很類似,鮭魚溯河產卵力竭而亡,台灣的小蝦虎在幼魚時即開始逐步溯河回鄉繁衍後代,一邊費力上溯,一邊覓食成長,最後僅剩極少數能夠回到上游,完成交配繁衍下一代。
不法份子以蝦籠盜捕魚蝦,小蝦虎等洄游性魚類也受害,對於砂卡礑溪內的魚類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一旦大量被捕,未來成群溯溪洄游的生態景觀將不復見。(記者游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