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的公民課
文/呂政達
體制外抗爭最熾熱那幾天,有位小六生上台朗誦聽說是他自己寫打油詩,其中有「某某人如果不怎麼樣,就送他上斷頭台」的句子,台下的成人跟著附和、拍手,只因他是自己陣線的,就給他所有的掌聲。
說到激動處,這名小六生竟然口出誑語:「教育部長不懂『恥』,我要教他怎麼寫『恥』這個字。」我心裡想,喔,或許該有人先來教教這位小朋友,「禮」這個字該怎麼寫?別忘了還有這幕情景:公民老師帶學生到抗爭現場,說是要來上課。看到這則新聞,我不禁搖頭感嘆,如果成人的既定政治立場和武斷的價值觀,原封不動輸送給孩子,讓他們照單全收、照本宣科,然後稱此為「公民課」樣版。我看,要重修公民課的,應該是這些父母、老師和成人。
當然,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是如何形成,和小時候家庭、父母的立場相關。有位女性友人前日看著電視轉播有感而發,說她家信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所以她從小就在本土、自由、紀律的風氣裡成長。雖然現在年近四十,她的政治立場猶然沒有改變,對那個念打油詩的小六生,她特別有感觸:「十年、二十年後,那真的就會變成他的政治理念,真的以為可以將不同立場的人送上斷頭台。」因為,記得他小時候,這樣在公眾念出來時,大家給他的是掌聲,而不是質疑或糾正。
另一派人士主張,小孩應和政治領域維持「不沾鍋」。其實,政治也沒有那麼污穢,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看,政治、社會運動、抗議權的行使、法律等領域,是能使孩子擁有健全公民資格的保證書。孩子如果只能接受成人的好惡、判斷和政治立場,恰好就是前往專制社會的直達車票。教育學家魯道夫‧德瑞古斯就說:「最重要的便是對於我們所要做的事堅定立場,而不是堅持命令孩子該做什麼。」帶孩子走出學校,上馬路上公民課,一開始是個頗有創意的點子。但這堂公民課要教的,絕不是讓他們學會抗議、抗爭或當眾念打油詩,而是最基本的,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我對父母的建議是,孩子總是會認知到我們的政治態度、好惡和立場,然而,你應該讓孩子瞭解你支持某某人的道理,不能只塞給他們一種顏色,將他們染得一身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