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台灣化、進步本土性
李敏勇
在台灣的中國式殖民之惡,習慣把台灣狹隘化、污名化。某些附和在殖民統治意理的所謂知識份子的殖民書寫,極盡卑劣地描繪外來一黨統治被解除後的形勢。「民主化」、「國家主權」在新的建構 - 顛沛地建構著,而不盡完善的形象,被幾乎體無完膚地揶揄、批判。彷彿改變了國民黨統治後的台灣,變得一無是處。
看看雷震,只是想實踐自由中國的理念,被標榜台灣是與中國共產黨的中國不一樣的自由中國的蔣介石迫害得何等淒慘,對這樣的同志,還親手諭令重判十年。雷震的女兒說,她對於蔣介石不能無恨,能曰不宜?
多少從前國民黨蔣體制藉反共之名為專制獨裁之實而迫害的跟隨者被記載在歷史,白色恐怖的歷史血腥般照映著二二八事件的清鄉,台灣人和戰後中國大陸移入台灣住民都共同留下時代的哀吟。可是,民主化和台灣的國家主權並不能受到經歷過政治災難的戰後中國移入者重視、珍惜。問題就在於:戰後移入者的黨政軍體制,以及這樣的體制下虛擬的國家情境。但這情境不幸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台灣是一個小而美的島,但特殊歷史構造下的文明發展史:前期不論,近現代的日本統治藉由日本化而歐洲化;國民黨來台統治的中國化其實並存著美國化。歷史讓台灣文化兼具廣闊多元樣貌。台灣文化可以包含中國文化,但不只侷限在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放在國際視野去涵蓋,台灣又何封閉狹隘之有?若墨守文言文,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取代中國國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取代中華民國,更了然進步更替的必然。
當然,台灣論的視野要在本土的立足點更開闊的放眼世界。日治時期台灣的知識份子覺醒運動早在文化協會的文明開化進取努力中留下形跡。當下:傳統和創新、本土和全球;現代國民意識和文化志向都應該是台灣的課題與挑戰。
民主化和台灣的國家主權是一體兩面,都要有超越中國化的進步、開闊視野,才能形塑出來。
(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