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台灣
李敏勇
願景的追尋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課題。這樣的課題是文化性的,可以描繪也可以想像,以語言文字形塑意義。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因為不斷追尋願景,並且實現願景。被殖民的際遇,因為有願景才能改變民族的命運;專制統治下的人民,因為有願景才爭取到民主。
已故的作家,作詞人王昶雄(1916 - 2000)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以「看見五彩的春光;看見心愛彼個人;看見故鄉的田園;看見青春的美夢。」四個願景為打開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人鬱卒的心,提供了美麗景致,現在成為台灣膾炙人口的歌聲。
台灣必須不斷追尋願景,才能在政治改革的路程煥發光彩。政治人物有願景才能形成政治家精神,建構或開展新境,超越權力的侷限和格局。
台灣也必須不斷開創願景,才能在經濟發展的路程顯現成果。企業人物有願景才能形成企業精神,從為累積財富提升到貢獻福祉。
看看任何一個進步的文明國家,在那樣的國度裡多少政治家和企業家具有文化形貌:不只是權力也不只是財富。在我們的國度-台灣,政治改革運動改變了舊世紀一黨統治外來統治形勢,更需要願景的追尋,才能真正建構和超越。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在二○○四年出版「願景.台灣」第一輯八冊。二○○六年開春的這時際又出版「願景.台灣」第二輯,以《台灣的音樂》、《台灣的美術》、《台灣的卓越》、《台灣新典範》、《台灣人的精神》、《台灣之美》、《台灣文學導讀》共七冊呈現。
認識台灣,更愛台灣。台灣的國家認同就是要從這樣的自我認識與愛開啟心扉。有願景的台灣才有希望,才能引領生活在這個國度人們實踐建構進步、美麗國家的夢。(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