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仁(書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王伯伯是一位退休老師,幾天前,王伯伯開始覺得下腹部有說不出的隱隱脹痛,但排便還算正常。直到有天晚上,腹痛突然加劇,如廁後發現解出一大攤鮮紅色水性的血便,之後昏倒在地,家人發現後送醫。 當時理學檢查顯示血紅素只有6.3gw/dl,醫師馬上輸血3000cc,同時緊急施行內視鏡檢查,發現胃及十二指腸部分並無任何異常,但大腸直腸腔內卻充滿血塊和血便,腸黏膜呈廣泛性水腫充血,這是典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消化道有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之區分。上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而下消化道指的是盲腸、升結腸、橫行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等。 至於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常見的有胃、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靜脈瘤破裂,胃及食道部位的發炎和良性腫瘤或惡性癌症等。至於造成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羅萬象,常見的有痔瘡、肛裂、急性憩室炎,血管異常增生不良病變( Angiodysplasia)大腸直腸癌,以及各種大腸炎包括偽膜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等等,也並非罕見。 其中以急性憩室炎造成下消化道大量出血的頻率最高,其次才是血管異常增生不良病變,而大腸直腸癌引起的出血,是屬於一種慢性出血且有惡性變化的疾病,往往被患者誤認為痔瘡出血,而掉以輕心延誤病情。 所有急性消化道出血都是很急迫的疾病,絲毫不可馬虎,否則一旦引起出血性休克,就有生命危險。診斷要正確,處置要迅速,是遵循的原則,首先要即時建立輸血、輸液的管道,大量輸血和給予補充體液的點滴,以維持血壓之穩定,然後再針對個別的病灶,加以適當處置和治療,才能克盡全功,一勞永逸。
【 2004-03-18/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