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移植治鼻咽癌 全球首例
台大新療法 讓化療無效、已轉移的癌末病患現生機 捐贈者不必抽髓 將提高捐贈意願

記者楊惠君/報導

幹細胞移植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台大完成全球首例鼻咽癌的異體迷你幹細胞移植,病患已存活逾100天,這也是國內首度成功以幹細胞移植治療固態腫瘤;此一療法將讓化學治療無效、已出現轉移的末期癌患,多了一線生機,而幹細胞捐贈者也不必忍受全身麻醉的抽骨髓之苦,將可提高捐贈意願。
【2003-12-16/民生報/A11版/醫藥新聞】
 | undefined |
|
目前幹細胞移植的來源主要分骨髓、周邊血液及臍帶血三種;其中,骨髓移植最普遍,臍帶血因細胞數量少,多用於兒童病患,而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因捐贈者只要如捐血般抽出幹細胞,臨床運用已逐漸追上骨髓移植。除了白血病、淋巴癌等血液癌症外,近來國外已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運用於乳癌、腎臟細胞癌、肺癌等固態癌症治療,台大更將此法用於華人好發的鼻咽癌,成效令人振奮。
接受治療的周先生,去年10月因頸部硬塊就醫,被診斷為第4期鼻咽癌,並已轉移到頸部淋巴腺和骨骼。台大腫瘤醫學部醫師洪瑞隆表示,病患接受3次化學治療後,骨轉移仍持續惡化,並擴散至肋骨、脊椎與骨盤腔等處;後因病患與姊姊人類組織抗原(HLA)配對相符,決定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至今移植超過100天,病人僅有輕微排斥現象,淋巴腺腫瘤逐漸消失、骨轉移病灶也明顯減輕。
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唐季祿指出,此次使用的是「迷你異體幹細胞移植」法,將移植前使用的化學藥物劑量減少3分之1,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由6個月縮至2到3個月,蓄意引發輕微的「反排斥」作用,讓植入的幹細胞中的淋巴球T細胞成為「腫瘤殺手」,達到清除病患體內癌細胞的功能。
不過,這種「以毒攻毒」的細胞免疫療法也有潛在風險。唐季祿說,迷你幹細胞移植法的化學藥物和抗排斥藥用量大幅減少,移植初期副作用雖少,但長期復發率或慢性排斥問題,仍需持續觀察。
台大已計畫將此法應用於肝癌、腎細胞癌治療,未來末期癌患可望多一個抗癌武器。唐季祿表示,異體迷你周邊血幹細胞對於與病毒相關的固態癌症可能特別有效,如鼻咽癌與EB病毒相關、肝癌則與B、C型肝炎病毒相關;因為細胞感染病毒後,表面會有病毒蛋白質,植入的幹細胞淋巴球特別容易「偵測」,達到軀離的目的,而且這些癌症都是國人特有癌症,更需要靠自己開創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