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 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問:我最近發現左乳房有一顆兩公分大的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醫師告訴我是乳房腺管內原位癌,請問什麼是乳房腺管原位癌,它與傳統的乳癌有什麼不同? 台北榮總 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答:隨著乳房攝影的廣泛使用,以及利用乳房攝影作為乳癌篩檢觀念的普及,使得乳房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佔新診斷乳癌患者的比例大幅增加,由三十年前的百分之一,到現在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乳房原位癌主要分為兩大類,葉狀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以及腺管內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這兩種原位癌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式均有所不同。乳房腺管內原位癌是指癌細胞沿著乳腺管腔往兩端散布,佈滿整個管路,且只停留在管腔內,並未穿過基底層。許多乳癌起於乳房腺管內原位癌轉變成具侵略性的癌細胞並穿過基底層,這個理論認為侵略性癌細胞是從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其中一個不穩定的細胞發展出來的,並不會影響其他的腺管內原位癌細胞,所以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和侵略性癌細胞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病灶內。乳房腺管內原位癌根據組織型態可分成comedocarcinoma(粉刺型)和non-comedocarcinoma(非粉刺型)兩種,非粉刺型又可分成實質(solid)、篩狀(cribriform)、乳突狀(papillary)、與微小乳突狀(micropapillary)四種。其中分化較好的細胞多半較小,且大多是微小乳突狀和篩狀癌。分化較差的多半是粉刺型,且常合併有壞死。病理上呈現粉刺型者比其他種類更為惡性、易發展成具侵略性的乳癌。粉刺型的特徵為迅速增生、壞死和鈣化、細胞核呈高惡性度、DNA不呈整倍數(aneuploidy)、HER2基因放大或HER2蛋白質表現增加,以及臨床上多有侵略性的行為。巨觀看來,粉刺型壞死部位的橫斷面看起來像乳酪,一點點的,所以稱做粉刺型(面皰狀的;comedone like)。在乳房攝影時,粉刺型常出現微小鈣化的現象,呈線條狀或有分叉。粉刺型惡性度較高,於腫塊切除後復發為侵略性腫瘤的機率為40%,其他種類的乳房腺管內原位癌只有0-10%的機會。
【 2003-12-06/台癌臨研發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