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烏托邦王國
市長:昕弘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烏托邦王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醫療方式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影像儀器 只能看出結構性異常
 瀏覽347|回應0推薦0

昕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影像儀器 只能看出結構性異常

欲了解功能性變化 仍有賴更多證據與經驗


記者吳佩蓉/報導


 

儘管科技進步,各種醫療影像儀器不斷推陳出新,為何精神疾病診斷仍停留在傳統會談?三總精神部醫師周元華指出,無論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所得影像只能看出結構性異常,無法反映功能性變化,很難參與精神疾病診斷。

【2004-01-20/民生報/A12版/醫學探針】

周元華表示,過去雖有醫師主張精神疾患的大腦可能有結構性異常,不過,根據近年影像研究,精神疾患腦部影像和常人相差有限,顯示精神疾病屬功能性疾病,可能是腦部化學物質分泌異常,造成功能失調,而讓精神疾患出現種種異常表現。

就是因為大多數精神疾患並非大腦結構異於常人,因此,就算電腦斷層檢查可切出1公分的細部影像,核磁共振MRI檢查更能進一步檢出僅0.1公分的腫瘤,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意義不大;直到PET正子掃瞄出現,才讓影像加入腦部、精神疾病檢查露出一線曙光。

他指出,不同於傳統的影像檢查,PET可提供定量檢驗,為醫界了解腦部變化打開一扇窗。因此,透過PET檢查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腦部多巴胺受體D2數量異常;以PET觀察腦部生化性質改變,利用這種特性,進一步看出患者用藥前後,腦部多巴胺等化學物質的變化,近年來,醫界發現精神分裂症與多巴胺第2型受體(D2)相關,憂鬱症則與血清素關係密切,PET檢查提供了重要線索。

不過,由於PET儀器昂貴,且技術困難,想普遍用於精神疾病臨床檢查仍有一段長路要走。周元華表示,現階段PET可用來建立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的治療準則,並找出各種精神疾病治療藥物的適當劑量,以提升病患醫療品質,讓醫師用藥更有依據;PET做為精神疾病的輔助診斷工具雖是未來終極目標,對精神疾病具有革命性進展,但落實到臨床必須累積更多證據及經驗,才能服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340&aid=142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