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古代苛政猛於虎的時候要革命
也不是一兩人的理想就可成功
除了適合的背景還必須有突發事件
如水旱災引起飢荒
在許多人活不下去決心造反的情況下
梟雄才有機會一展身手
一些倒扁人士把馬主席說成"觀光客"
認為他應該要帶頭抗爭才符合在野主席身分
但他們除了空有"阿扁下台"的集會與口號之外
是否有什麼具體有效方案可讓阿扁下臺?
除非民進黨立委倒戈
否則其他任一種方案要有效
其目標理念與採取手段的合理性
都要先能讓大多數民眾認同
否則不可能成功
就倒扁的目標理念來說
各種民調都顯示阿扁應該下台
但就倒扁的手段合理性來說
顯然未獲民眾共識
真正體制外的革命
台灣目前的確經濟雖不好
但還沒有到飢荒會大規模餓死人的程度
這種手段不可能有多少人會認同而參加
而且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人民損失...
而體制內的呢
有人主張國會全面徹底癱瘓議事及預算案
但這個手段不但不能達成要阿扁下台的目標
同時可能破壞政府運作不利人民
倒閣即使立法院被解散重選
也要能說服民眾接受
閣揆是代表總統施政的觀點
否則在解散後的大選不一定能佔到便宜
(例外是因選制改單一選區)
何況若總統自行民調發現聲望太低不利
自然不會解散國會而面臨罷免
罷免或彈劾總統
都需要經過綠委那一關
在綠委決心阻擋人民罷免權之下
唯一的手段只剩罷免拒絕還權於民的綠委
此說在民主理論上有正當性
但要說服民眾接受此種觀念
可能還有待民主教育長期深耕
方有成功可能
在野黨也是政黨而以未來能執政為目標
要執政就不能總是拿鴉片餵自己的支持者
政黨對其所屬公職人員於國會採取行動
或號召黨員或支持者採取的行動
也應符合比例原則
適當性原則:「合目的性原則」
必要性原則:「最小侵害原則」
狹義比例原則:措施和欲達成的目的之間應該有相當的平衡
對於明知無效甚至可能有反效果的不合目的行動
政黨實不應該浪擲資源主動直接參與或策動支持者參與
在此時機
或許教育民眾(特別是南部)民主的理念
尊重他人發表意見的言論及集會自由
或許更是在野黨當務之急
否則一切的倒扁行動終歸烏有...
生命財產第一, 別逼我們上戰場
民生經濟第二, 別讓我們餓死
民主自由第三, 我們來公投
民族主義第四, 願中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