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確定的是,「股票族」的人口規模至今依然十分龐大,至於人口結構嘛,我倒還沒有特別留意,不過,它目前大概是以三十歲以上的社會群體為主吧?至於加入「股票族」的動機,大概不外乎以下幾個:想投資、想理財、想增加一些額外的收入、生活過於平淡無趣而想要有點刺激、新鮮的感覺,甚至是想多些互動話題。
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不及以下這兩種「集體趨騖行為」來得明顯:第一,特定政治或商業事件發生後,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的股友比平常多;第二,股災時,股票族集體性的恐懼、緊張或憂慮的展現。細緻而言,我想「炒作股票」這件事應該是屬於大眾型集體行為,因為,它並不是由商人、媒體一時帶動起來,隨後又消失不見的集體行為,相反地,它早在蔡詩萍寫【三十男人手記】之時就已形成。
考量最近的案例,我想,馬英九二審宣判無罪的時候,可能有些本來不太進證券交易所的人,會想要進入證券交易所賺上一筆,不過很明顯,國內的證券交易所並沒有一直維持最有利的狀態,前陣子才爆發了一次股災(但我忘了是何因由),聽說最近的狀況還是不太好。不過無論如何,我發現股市的「紅盤」或「慘綠」,對多數人似乎都有情緒、心理狀態乃至於行為舉止控制或影響的效果,尤以情緒為甚。
回到前面,炒作股票的動機,有些人是想打發時間、有些人是想多些「不無小補」的額外收入,也有些人是抱著試運氣的想法,看能不能在炒作股票當中累積財富,在我看來,最後這一種可能的想法,有著和命運賭博的成分,通常,越是被認為能夠短時間致富的手段,往往越是高風險的,然而,這類的風險往往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從股市不利條件對股友心情的影響看來,炒股的風險或許是偏高的。
最近和一位股友頗有接觸,不過在言談中,他說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都是馬英九害的!」我想,他恐怕就是馬英九特別費二審無罪之後,開始加入「股票族」行列的眾多案例之一,看了他最近的心情,我心想:「看來,股市對人確實是有控制作用或影響的!」就此,我想起了第一個整合社會學、經濟學、法律學等科目的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他最有名的理論觀點便是:人類創造了理性機制,卻反而為其所操控。巧的是,由人類設計的股票交易,似乎也有類似的控制效果。
不過,在社會學理論當中,所謂「理性機制」對人的控制,有分成巨觀和微觀的模式,在我看來,股市對股友心情、行為舉止甚至健康狀態的影響或控制,比較算是以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微觀控制,因為,我發現股市對股友的控制,並不是科層制度般地,由法令、行為準則來施以控制,而是股友自己本身的意志,隨著股市的變動而起伏,這樣的影響並不侷限在證券交易所內,可能家中、辦公室也存在。
若要用傅柯的觀點來比喻,那麼我會說:股友的意志和心情,隨時都被證券交易所內的螢幕給監控著。這也就是為什麼,股票族有可能比其他人更關心政治或商業事件的出現和發展,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證券交易所螢幕上數字的變動,而這些數字的變動,則連帶影響股友的意志和情緒,然而,考量權力或者控制機制的意義,其實,證券交易所螢幕上的數字變化,也算是控制著,股友心理狀態的變化。
之所以說,股市對股友的控制是一種微觀的控制,還有一個原因:這種控制不僅可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如影隨形,甚至,它可能讓被控制的人不認為自己處在受控的狀態。股市,這種原本由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貨幣交易機制,其本身的特質卻反過來牽動、操弄著交易參與者的行為舉止和心理狀態,可謂一種新型的控制機制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