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對夫妻檔各自在部落格談他們的檳榔西施經驗。不知為啥,我看著看著又手癢想寫社會學的評析,不過,檳榔西施早就在台灣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而且,檳榔西施還有被綜藝節目邀請過,先讓她們穿著正式套裝,爾後再讓她們換上賣檳榔的服裝,讓觀眾猜誰不是檳榔西施,但我認為有物化之虞。
從社會學看,檳榔西施的行為背景大概分為兩個部份:其一,是決定出來賣檳榔的行為背景;其二,是他人觀看檳榔西施之傾向的行為因素。不過,若只看部落格文章裡的檳榔西施經驗,大概只能觀察到第二個部份的可能因素。基此,單就這對夫妻檔的敘述來看,可能影響觀看檳榔西施之傾向的因素,計有:年齡、性別、婚姻狀態等社會人口統計因素,食用檳榔之傾向、汽車駕駛行為性別分工等特殊因素。
就此,一般的常識可能認為:(1)男性是會比女性愛看檳榔西施;(2)未婚男性會比已婚男性愛看檳榔西施;(3)越愛吃檳榔的男性,越有看檳榔西施的傾向。儘管從統計上來看,上述因素同樣有必要檢定,不過若從事實地調查並加以分析,那麼最有可能出現的一個結果是:性別對觀看檳榔西施之傾向的比較無統計顯著性差異。換成白話便是:搞不好,有的女生也對檳榔西施很感興趣,甚至比男生愛看呢!
此外,另外一個可能的結果也會打破常識:婚姻狀態對觀看檳榔西施之傾向的比較無統計顯著性差異,因為,這當中可能包括以下這種情況:有「拍進逃」的太太對先生報好料,叫先生看檳榔西施或其他美女辣妹(從「情感理論」的邏輯看,這多半有著夫妻關係的情感預期)。所以,從社會研究看,「叫先生看檳榔西施或其他類型美眉之傾向」這個因素,一定要列為控制變項,不然可能會造成干擾。
至於年齡對觀看檳榔西施之傾向的影響,最後恐怕也不能保證會出現統計顯著正相關或統計顯著負相關之類的確切結果,畢竟,也會有母親在看到檳榔西施的時候教女兒看,爾後給女兒「不用功長大就去當檳榔西施」這種機會教育的行為出現。至於食用檳榔之傾向或汽車駕駛的性別分工,我想後者的關係恐怕也不太大,至於前者,我要這麼說:「各位,難道不會有向檳榔西施買提神飲料的情況出現嗎?」
然而,就出來賣檳榔的背景而言,恐怕就要考量教育程度,或者社會階級、勞動市場條件之類的制度或結構因素了,在這方面,一般人也會常識性地認為,出來賣檳榔的人,本身就具有教育程度偏低、社會階級居於底層或中下層、被一般就業的勞動市場排除在外等不利的制度或結構處境,無怪乎,在這對夫妻檔的文章裡面,會有人表示,檳榔西施的處境是令人同情的,檳榔西施的苦衷是必須體諒的。
最後,國內媒體對檳榔西施的報導,似乎也總離不開性犯罪、裸露程度競賽等等之類的腥羶論述,基此,僅以新聞報導為訊息來源的人,可能也就會把檳榔西施與色情加以等同,或者做「檳榔西施造成了色情問題」之類的因果推論;不過,檳榔西施似乎仍有一些法律上的問題,這就可能要去請教我「城邦黨」的上司了!
延伸閱讀:
檳榔西施,你看不看?
關於檳榔西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