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李遠哲這回選擇挺謝長廷,我一點都不意外,事先早就有這種預感。早先,看了文榮兄、季常兄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發現,李遠哲這件事似乎跟經濟學、教育學的關係不大,而只牽涉到這點:社會規範對知識份子賦予的角色期待。因此,我想李遠哲這件事情,大概也只跟社會學有關,以下再進一步討論。
首先,我看到有人在文榮兄的部落格裡面,討論李遠哲表態挺謝長廷當中所包含的偏見,其實,這「偏見」的社會學意義也是來自「情感理論」的邏輯。就此,從社會學看,李遠哲表態挺謝長廷當中可能存在的偏見,也可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李遠哲本人對國民黨的負面歷史情感,從而導致對現在的國民黨與國民黨的個別政治人物產生偏見;其二,李遠哲受「一黨獨大」偏差訊息的影響,近而產生偏見。
很不幸地,這兩種存有偏見之可能性的政黨認知,也是民進黨這次總統大選選舉操弄的策略主軸。其中,第一種可能的偏見,我個人認為主觀性較第二種可能的偏見強,君不見,有很多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但心存對國民黨的負面歷史情感,甚至還試圖對包含我在內的年輕人灌輸這思想麼?而且,這種對國民黨的負面歷史情感也間接塑造了民進黨統治的正當性,甚至造成對民進黨不當行為的包容。
就此,按照李遠哲歸屬的年齡層來看,如果會因為對國民黨的負面歷史情感,而對現在的國民黨以及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存有普遍的偏見,進而趨於套套邏輯般地支持民進黨及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那也是有跡可循的,因為,現在台灣的確有一個特定年齡層的社會群體,存有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負面歷史情感,甚而進一步堅決地支持民進黨與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基此,年齡對政黨傾向的影響還是不能忽略。
至於第二種偏見,是最近才開始形成,並不像第一種偏見那樣地根深蒂固,不過,它很明顯是以第一種偏見為基礎,所形成的一種變體。若我記得不錯,李遠哲不挺馬英九而挺謝長廷,是基於這個理由:由於國民黨已在國會佔絕對多數,所以要選民進黨的總統加以制衡。這樣的論述,自從國民黨立委選舉大勝之後,就一直不斷地被媒體炒作,包括相對偏藍的聯合報,但這論述,明顯是缺乏政治常識的。
我的專業雖然不是法律學,不過我中學上公民課、大學修憲法相關課程時,也從來沒有讀過,「總統制衡國會」這樣的論述,只讀過國會可以罷免總統但須經過公民投票,或者國會可以倒閣但閣揆可以提請總統解散國會之類的論述。然而,李遠哲和民進黨如今卻力推「總統制衡國會」的說法,這點,根據傅柯(Michell Foucault)的觀點,他們是在運用本身擁有的權力或影響力,來扭曲知識的傳遞與論述。
或許你會問:「李遠哲現在還有啥影響力?」我要說:「這諾貝爾獎的招牌,對部分訊息接受頻次偏低的台灣人還是有效的!」就我觀察,李遠哲的影響力,還是來自台灣社會對諾貝爾獎的圖騰崇拜,而且它已經因為媒體的炒作而進化成「布希亞式圖騰崇拜」,因此,我很樂見有人提出「破除諾貝爾獎迷思」的論調。就此,我想李遠哲犯的錯誤,就是忽略「自然科學與政治屬於截然不同之領域」的事實。
若考量政治的親近性,那麼我要開玩笑地講:「李遠哲先生啊,你碰政治、教育之前,為什麼不跟唸社會科學、法律學相關科目的人討論呢?人類的社會可不像化學反應那樣簡單喔!」(儘管唸自然科學的人往往比唸社會科學的人受到尊敬)事實上,從李遠哲2000年決定支持陳水扁的時候,我就認為,這將是他一生最錯誤的決定,現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就證明我當初的預感並不是杞人憂天的胡思亂想。
回到正題,李遠哲2000年、2004年都挺陳水扁和民進黨,2008年也依然挺民進黨,以及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謝長廷,雖然可能如吳敦義所講的,李遠哲說的話現在幾乎沒公信力,但若考量我前面提出的因素-訊息接受頻次,那麼祇怕,一些偏低的人還是會因為諾貝爾獎的圖騰崇拜,而相信李遠哲講的話;至於政黨傾向,很明顯,泛藍支持者八成不會把李遠哲的話放在心上,但泛綠支持者恐怕還是會。
再來,李遠哲間接表態支持謝長廷的行為,除了這行為的背景可能跟偏見有關之外,我比較擔心的是,這種行為會如同之前的莊國榮一樣,讓社會大眾對行為者所屬的社會群體或階級(按:知識份子常被歸在布爾喬亞階級)產生偏見,按照「情感理論」的邏輯,社會大眾對某個公眾人物有極度負面的感覺時,可能由於這個公眾人物權力或影響力過大或對其沒奈何之故,而將怒氣轉向所歸屬的整個群體。
就此,「知識份子」這個群體,可能也會因為李遠哲表態繼續支持民進黨及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行為,而被怒氣無從發洩的社會大眾攻擊。雖然我很想這麼說:「不!李遠哲不是知識份子,李遠哲是政治份子!」但沒有用,人們還是會因為他的化學專業,而在他做出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為之時,連帶地對知識份子產生了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