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LIFE/LIFS1/3369326.shtml
醫學院吹人文風 培養醫家而非醫匠
【記者林進修/報導】
「醫學是關於人的社會科學,少了人文關懷,醫學只不過是生物科學之一,不再完整。」陽明大學是國內培養公費醫學生的濫觴,醫療與公衛領域兼具,在校的醫學教育也有別於其他大學醫學院,特別注重人文教育,因此形成相當獨特的學風。
該校校長特別助理高毓儒表示,一般大學普遍在大一開設通識課程,置入人文教育,但這些才從高中畢業的學生,只不過是大孩子,對醫學專業不了解,對醫學倫理等人文課程更是懵懵懂懂,要他們面對這些課程,似乎早了些。
為此,該校將一些醫學人文的核心課程往後挪,俟大四、大五或更高年級,學生
已進入醫療臨床教育階段時,才逐一安排進去。有別於其他學校的是,這些醫學人文課程採套餐式,和相關醫學教育一起推出。高毓儒強調,當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
面對相關醫學人文課程時,會有不同的體會,教育效果也相對提高。
比如說,社會醫學科講師鄧宗業就在大四開一門「醫師與虐待」的課;剛開始,大多數選修學生都不了解醫師和虐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連,紛紛提出「邱小妹妹事件算不算?」「對病患不友善也算虐待嗎?」等疑問。
面對學生拋出的問題,鄧宗業不急著解釋,只是舉些國外的例子,像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在集中營集體屠殺600萬名猶太人的悲慘往事,再對照某年美國阿拉巴馬州出現很多黑人感染梅毒,衛生部將這些患者集中起來,不治療而只觀察他們到底能活多久的事件,讓學生去做比較。
鄧宗業說,納粹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是在戰爭環境下為之,有其歷史背景;反觀美國衛生部在阿拉巴馬州的舉措,發生在承平時期,衛生部官員的心態,與殺人何異?他說,這就是醫學人文教育出了問題。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指出,沒有醫學倫理,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醫師,即使醫術再好,充其量只是「醫匠」,不是「醫家」。他們在學程中安排了演劇及訪問等課目,讓學生從戲劇的角色扮演,及走訪病患、大體老師家屬的過程中,深刻了解醫學人文的重要性。
不容否認的是,並非所有學生都能認同這些教育課程。鄧宗業坦承,有些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太高調了」,和現實環境有不小落差,因此寧可花多點時間去研習臨床技術。儘管如此,這些年來,還是有不少學生體認到身為一個醫師的價值,並選擇往有需要的地方走去。
高毓儒就舉一名原住民學生為例,畢業後主動要求回屏東牡丹鄉服務,並先申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實習,只因為故鄉部落相當缺乏醫療資源,一旦碰到急重症而他又無法處理的個案時,可以立即送到高醫,拯救族人寶貴的性命。
【2006/06/22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