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LIFE/LIF2/3112015.shtml
醫材將斷炊 病患自求多福
【記者沈尚良、薛桂文/報導】
醫療器材去年重新分類管理,部分醫材因業者評估無利可圖、退出市場,醫院在現有存貨用完後,恐面臨斷炊之虞,未來需要的病患如何找到替代品,將成為大問題。
醫療器材重分類,將許多原本未列管的醫材都要求須查驗登記、符合優良製造規範(GMP),以保障消費者,原本取得許可期限在去年6月20日,但因申請案太多,無法立即消化,所以衛署給予半年緩衝,到去年12月20日仍未取得執照,就須下市。
一名醫材進口商表示,這項新規定對國內廠商、國際大廠不成問題,但規模小的業者根本窮於應付,像他本來進口十多種醫材,但考量申請許可的成本與市場利潤,最後只送審三種產品,其他業者自行退場、或申請被打回票者更難以計數。
不少醫院最近在盤點醫材時,便發現原本的供應商未取得執照,臨時要重新招標,又找不到合格廠商來投標,萬一存貨用完,可能使醫材青黃不接,服務出問題;而繼續使用未取得執照的存貨,是否違法?迄無明確規範,也讓醫院無所適從。
台北一家醫學中心表示,許多常用醫材的生產廠商多,更換供應商還不成問題,較令人頭痛的是,因市場競爭減少,且申請許可需花成本,業者紛紛抬高價格,使醫院採購器材的花費增加,健保給付卻仍是原來水準,經營壓力更大。
有替代品可用,問題還小,有些醫材用量少,利潤薄,可能從此在市場消失。一
名業者舉例,像喉癌患者會用到的喉頭塞子、喉頭發聲器,一年賣不了幾個,但申請許可一件就要三萬元,還要準備原廠文件,若是非英語國家製造,還得翻譯、認
證文件,業者乾脆不賣,最近便有多個醫院訂貨都被回絕了。
此外,由於之前審查作業大塞車,也連累須展延執照的合法業者;一家國際醫材公司抱怨,由於拿不到衛生署核發的新許可證,許多醫材卡在海關,一度讓醫院的縫線供貨不及,還好緊急與衛署溝通,已獲得展延執照可急件處理的承諾。
據了解,有些醫材可以「研究用」的名義取得,但若要用到臨床上則有爭議;因此,有些醫院在缺貨時,為了應急,也只得加上「研究用,僅供臨床參考」的但書,來規避法令限制。
【2006/01/12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