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德國大學堂
市長:rendao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德國大學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德國政治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意志崛起之路上的一面旗幟(轉帖)
 瀏覽998|回應0推薦1

renda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早早安(顏俊家)

德意志特殊的地緣環境對德意志民族心理構成的影響無疑是獨特、深刻而經久的。德意志民族之所以在經歷了那麼多歷史曲折和災難以後,仍能像不死鳥一樣獲得重生,並奇跡般地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所衍生出的這樣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不屈不撓並且勇于爭先的民族再生力。這種民族精神中所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爭取民族統一。這一點不僅為德意志民族的歷史發展所證實,而且也在德意志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凝練和升華。18世紀末,正當專制主義在英國和法國促進民族統一,終結分離狀態,推動工業革命到來的時候,德意志的專制主義卻帶上了諸侯小邦的分裂色彩,不僅加深了國家政治的分崩離析,而且嚴重阻礙了民族經濟的發展和統一市場的形成。在這德意志國家和民族面臨歷史抉擇的重要關頭,眾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們或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為德意志在困境中崛起而處心積慮、精心謀劃,或以改革者的開拓精神投身國家統一和建設的偉大實踐。盡管地位不同、性格各異,但他們擁有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矢志不渝的熱情。俾斯麥和李斯特無疑是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們一個是久居官場、叱 風雲的“鐵血宰相”;一個是遍嘗辛酸,卻指引德意志經濟騰飛的“光輝旗幟”。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拼搏,推動了德意志統一的車輪,見證了一個大國崛起的歷史進程。

他以經濟學家的超凡智慧為德意志勾畫未來發展的藍圖,他以改革者的開拓精神親自投身國家統一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他提議並參與建造的全德鐵路系統將四分五裂的國家和民族聯系在一起,他開創的“幼稚工業保護理論”為工業革命初期的德意志乃至此後的眾多後發國家成功崛起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理論依據。而這一切成就都與他偉大的人格密不可分。他就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個影響德意志統一進程的偉大的愛國者。

皮匠之子

1789年,轟轟烈烈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像封建勢力的“致命瘟疫”,迅速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它也“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那個叫作德國的混亂世界”,給德意志人民帶來了重獲新生的希望。正是這一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出生在德意志南部施瓦本王國首府羅伊特林根城的一個皮革手工匠的家庭。

當時在德意志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有多達數百個擁有主權的邦國、自治領等獨立政權存在。“德意志”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理概念,“德意志民族”也“純系一種神話”。對此,恩格斯在《德國狀況》一文中給予了極具批判意味的描寫︰“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體的討厭的東西。國內手工業、商業、工業和農業極端凋敝。農民、手工業者和企業主遭到雙重的苦難——政府的搜括,商業的不景氣。貴族和王公都感到盡管他們榨盡了臣民的膏血,他們的收入還是彌補不了他們日益龐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滿情緒籠罩全國。沒有教育,沒有影響群眾意識的工具,沒有出版自由,沒有社會輿論,甚至連比較大宗的對外貿易也沒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麼也沒有……”

這就是李斯特少年時代所生活的環境。在他的心靈中感受最深的除了一個即將坍塌的國家,還有拿破侖法國帶給德國和德意志人民的巨大沖擊。由于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對法戰爭中失敗,因此德意志為拿破侖法國所統治,直到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才重新恢復了獨立。拿破侖的侵略統治,不僅喚醒了德意志民族沉淪已久的民族精神,而且也帶來了進步的思想和觀念,激發了人們追求國家統一和社會改革的熱情。這無疑是推動李斯特尋求變革、探索民族和國家振興之路的力量。

少年李斯特曾經有過在古典學校接受教育的短暫經歷,但由于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很快就退學回家,轉而跟父親學習精制皮革的手藝,這讓他有時間自學了大量感興趣的知識,從而對其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1806年,17歲的李斯特通過官吏考試進入了由拿破侖建立的符騰堡邦國的政府機構,擔任一名內政部書記員。從此,皮匠之子的命運悄然發生了改變。

關稅同盟的“煽動者”

憑借著個人的努力和上司的賞識,年輕的李斯特很快就從眾多的同僚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地方財政官員。他還因此獲得了到杜賓根大學學習的機會,並且開始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產生濃厚的興趣。

1815年,在符騰堡進行的一次有關憲法問題的大爭論中,李斯特公開倡導按照英國的榜樣實行君主立憲制,並加強資產階級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他明確提出︰“要拋棄那些已經陳舊的、妨礙公民自由活動的形式”,“昂首挺立和發揮自己智力的應當是10萬個自由平民,而不是30個貴族!”他還要求本邦采取嚴厲的措施以保護和促進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解除農民的沉重負擔。這是他第一次以資產階級代言人的形象出現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前線。1817年,28歲的李斯特被破格聘請為杜賓根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從此,他把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市場,爭取全德的經濟和政治統一當成了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並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當時主要的歐洲強國都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依靠強大的中央政權的領導,英國已經率先完成了產業革命,而法國也正在資本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一個普遍性的規律不斷被過渡時期的歐洲各國所驗證,這就是“沒有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央集權化的國家統治便成為無源之水;而一個穩定的、具有廣泛有效的干預和保護功能的中央權力的存在,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絕對必要的前提,也唯有它,才能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框架條件。”而此時的德意志卻依舊籠罩在以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為首的封建保守勢力的影響之下,封建割據,關稅重重。一個商人從巴塞爾到科倫之間不足200英里的距離內,需要繳納31次稅,平均每6英里就要繳一次。相比之下,對外關稅卻幾乎為零,致使英國抓住時機,瘋狂傾銷各種商品,對稚嫩的德意志經濟造成極為無情的摧殘和打擊。這一切都急切地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能夠早日出現。然而梅特涅對此卻熟視無睹。對他而言,只有使德意志保持分裂,各邦國互相制衡,奧地利才能繼續維持對德意志事務的主導地位;而德意志的統一則必然引發一系列革命,這對于歐洲的封建統治無疑將造成致命的打擊。他的理念代表了當時德意志各邦國統治集團和臨近各國的普遍心態。

但經濟融合的力量早已如涓涓細流,悄無聲息地沖破了人為設置的障礙,浸潤著德意志大地,呼喚著一個飽受分裂之苦的民族和國家即將煥發的生命力。率先感受到這種力量並且鼓舞人們積極發揮它的作用、早日把統一的可能變為現實的人正是李斯特。他清楚地告訴人們︰“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間實行自由交往,便不可能有統一的德國;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義制度,便不可能有獨立的德國。”

1819年4月的一天,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成了德意志工商界人士匯聚的海洋。來自薩克森、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大公國、巴登、拿騷等德意志諸邦的商人、工廠主和著名的經濟界人士近千人,借參加復活節交易會的機會齊聚于此,就共同關心的德意志發展問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聚會中,年輕的經濟學教授李斯特提出的關于成立“德意志商業和手工業聯合會”的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贊同。聯合會隨即成立,並迅速發展成德意志資產階級爭取經濟利益的中心組織。在以聯合會5000多名成員的名義共同發出的《致德意志邦聯議會的請願書》中,李斯特明確提出了廢除邦聯內的關稅壁壘,建立一個全德關稅同盟的主張,他指出︰“德意志的38條關稅和過境稅邊界線使境內交通陷于癱瘓,它們無異于把一個人的每只手腳捆緊,不使任何一只手腳的血液流到其他手腳上去”,因此,“只有廢除內部關稅,建立一個全邦聯的統一稅制,才能恢復國家貿易和民族工業,也有利于勞動階級”。很快,李斯特又創辦了《全德工商界機關報》,大力宣傳建立關稅同盟、鼓勵各邦自由交往和爭取實現經濟統一的思想。由此開始,李斯特逐漸成為令德意志工商界乃至政界刮目相看的焦點人物。1820年,他被家鄉人民選舉為符騰堡等級議會的議員。

然而,李斯特和聯合會成員為建立一個關稅同盟而四處游說、請願的努力,換來的卻是邦聯議會不允許使用“德意志”冠名的冰冷答復。議會以“世上根本沒有德意志的商人,只有巴伐利亞的、薩克森的、符騰堡的和其他地方的商人”這樣的荒謬理由,拒絕了聯合會的請願要求。但李斯特並未因此而氣餒,而是組織代表團分赴各邦宮廷,繼續進行游說和宣傳。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李斯特不僅沒有獲得任何收獲,相反還招致了首相梅特涅的反感和仇視。這位首相把聯合會看成是“最危險的同盟”,稱李斯特為“最危險的煽動者”,並派出密探對其行動進行最為嚴密的監視。但梅特涅無論如何都不曾想到,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短視和對歷史發展客觀需要的不屑一顧,從而使奧地利喪失了同普魯士爭奪德意志世界領導權的重要戰略機遇,最終導致奧地利被踢出德意志政治舞台的結局。

四處踫壁並不意味著李斯特的努力徹底白費。他的思想和主張得到了一些邦國的重視,引發了許多當政者的共鳴,特別是同普魯士正在推行的關稅改革的思路不謀而合。與奧地利不同,普魯士的領導者順應歷史進步的需要,對德意志的統一抱有深切的熱情和期待,對李斯特的觀點深表贊同,他們相信“關稅的統一必將導致各邦政治制度的統一”。于是,普魯士成為了關稅統一進程最有力的推動者。就在“德意志商業和手工業聯合會”成立的當年,它就悄悄與兩個小邦簽訂了第一個關稅條約。此後,許多邦國紛紛加入這個關稅條約。1834年元旦,實在是一個值得德意志人紀念的日子,由關稅條約發展而來的關稅同盟在這一天正式生效了。它將德意志18個邦、75%的土地和2300萬居民統一成一個巨大的市場,關卡林立、貨幣和度量衡五花八門的德意志,第一次實現了進出口稅和過境稅的統一,民族工商業由此得到迅猛發展,這給德意志最終實現政治統一創造了先決條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加入關稅同盟就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開始”。而對這一歷史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的李斯特無疑功不可沒。

流亡美國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提出

可是對于這位推動國家和民族統一的先驅者來說,命運卻如此不公,就在他為德意志的未來奔走呼號、殫精竭慮的時候,自己卻在不斷遭受這個國家的迫害甚至遺棄。1820年,李斯特因“在國外進行可疑的組織活動”而被免去了杜賓根大學教授資格和政府公職。1821年,他又因繼續“胡作非為”而被剝奪了議員身份,並遭到刑事起訴和審判,最終以“冒瀆和污蔑政府、司法行政當局和國家公僕罪”被判處要塞監禁和強制勞動。李斯特被迫選擇背井離鄉,遠走法國和瑞士,從此開始了長期的流亡之旅。

但即便是在流亡期間,他對祖國的熱愛和關切也從未停歇。1824年,正在英國旅行的李斯特,有幸參觀了即將竣工的世界上第一條蒸汽火車鐵路的建設工程。面對著那條蜿蜒伸展的鋼鐵長龍,李斯特在感嘆之余心中更充滿了無限遐想。突然,一個宏偉的計劃在他腦海里迅速勾畫出來,這就是後來在德國建設鐵路交通網的最初設想。可是他剛剛滿懷希望地踏上德意志國土就被逮捕了。為了獲得自由,他被迫再次接受了要求他離開德國的條件。1825年,李斯特移居美國。

僑居美國期間,李斯特繼續從事政治思想活動,積極投身美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反對英國貿易壓迫的斗爭。1827年,他以致美國工業家聯合會主席的12封公開信的形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系統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美國政治經濟學大綱》,第一次對當時盛行于歐美的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提出針鋒相對的批評意見,論證了暫時實行關稅保護制度對爭取美國工業獨立的必要性。李斯特認為,斯密所提倡的自由貿易,反映的是英國作為先發國的利益,而美國還處在後發的位置上,因此更需要貿易保護。如果完全照搬,就永遠只能為英國伐木或者牧羊,成為受先發國家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他用形象的比喻告誡人們︰“當一個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登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爬上來。”

李斯特的理論恰好為主張發展工業和保護關稅的杰克遜當選美國總統助了一臂之力,因此博得了杰克遜總統的青睞。這也使得李斯特有了更多的機會參與美國工業、貿易政策的制定和交通事業的建設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也使他逐漸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實業家。

但他真正關心的依然是德意志的發展情況。1827—1829年,他用筆名在德國報紙上先後發表了多篇文章,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全德運河和鐵路系統的初步設想,同時還對建設從紐倫堡到菲爾特的德國第一條鐵路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建議。他熱切地企盼著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把自己的多年積累盡快轉化為推動國家蒸蒸日上的動力。

為德意志描繪宏偉藍圖的美國公使

1832年,焦急期待中的李斯特終于等來了以美國公使身份返回德國的機會。但他不得不加入美國國籍。即使如此,無論是“自由國家”漢堡還是巴登大公國,都拒絕了這位“昔日蠱惑者”的美國公使,梅特涅更是強烈要求以“證據確鑿的煽動者”之名將李斯特驅逐出境。面對國人的冷臉,李斯特並未灰心,兩年之後,他終于得到薩克森王國的許可出任美國駐萊比錫公使,重新出現在闊別已久的故土上。當時正值德國鐵路開始建造和關稅同盟成立之際,這一切無不令李斯特備感歡欣鼓舞。他興奮地寫道︰“鐵路系統和關稅同盟是連體的雙胞胎,具有一個思想和一個感官,相互支持,追求同一個偉大目標,即把德意志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偉大、文明、富足、強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在他眼前,這樣一幅令他憧憬多年的美好畫面似乎已經為期不遠了。他將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了全德鐵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中。

1835年7月7日這天,一列樣子有點古怪的車廂在馬匹的牽引下,沿著從紐倫堡到菲爾特之間修築的鐵軌緩慢地駛來,它一路上吸引了眾多好奇而關注的目光。圍觀者哪里知道,他們親眼見證了一個重要的時刻,那段6.1公里長、用時15分鐘的行程正式標志著德意志鐵路運輸史的開端。從此,鐵路以強勁的勢頭迅速向四面八方擴展,為德意志關稅同盟輸送著新鮮的血液。1839年,德意志鐵路長度已超過法國。1872年,鐵路總里程達到22426公里,超過了英國。鐵路的建設帶動了采礦、冶金和機器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煤、鐵等重工業部門的產量幾乎每10年就增加一倍還多。到19世紀60年代,德意志工業已趕上法國;70年代,機器制造業已經超過英國,位居歐洲之冠。更重要的是,鐵路網以它特有的威力闖入各種舊的生活習俗,使德意志的面貌為之大變。正如李斯特所描繪的那樣︰“德國鐵路系統不僅僅起到促進民族的物質利益的作用,同時還通過加強各種精神與政治力量對完善德意志民族狀況發揮了作用。”

然而,為國家的未來指點迷津的智者卻無法讓自己擺脫命運的捉弄。為德意志的發展竭盡全力的李斯特,仍然處處遭到反對和排擠,甚至得不到資產階級的同情和支持,連取得德意志某個邦國公民權的願望也無法實現。1837年,壯志未酬的李斯特無奈地放棄了美國公使的職位,第三次被迫離開德國,遠走他鄉。

影響深遠的《政治經濟學和民族體系》

為了抗議法國敵視德國的態度,李斯特毅然拒絕了法國政府提供的誘人的聘任邀請,寧肯依靠給報社撰稿來勉強糊口。經濟上日益清貧的他在精神上卻越來越富足,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和民族體系》一書,其核心是一種適合于後發展國家的保護關稅理論。

李斯特在書中指出︰後發國家應該首先采取自由貿易政策,依靠吸收引進發展生產力,盡快擺脫後發的困境;此後,應該利用國家政權的干預力量,采取貿易保護政策,保護本國工業的健康成長;等到發展成為經濟強國之後,再回到自由貿易的規則中來。有人把這種思想形象地稱為“幼稚工業保護論”。此外,他還通過論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提出了所謂“教育關稅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教育與經濟就像大腦和雙腳的關系一樣,在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諸多條件中,決定性的因素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生產性力量”,即教育與科學;但教育也要依賴一定的物質財富,如果光有教育,沒有經濟基礎,不管創造多少科研成果也只能為其他國家服務。

這部凝結了李斯特大半生滄桑苦難、斗爭經驗和專業知識積累的經濟學著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轟動,數月之內便發行了3版,此書奠定了李斯特作為經濟學界歷史學派奠基人的地位。同時,它也清晰地表達了作者本人對于德國發展的深深關切與期望,字里行間都浸透著他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政治經濟學和民族體系》一書的出版,不僅受到19世紀德意志資產階級的歡迎,促進了工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且還影響了同時代的美國和20世紀崛起的日本。直到今天,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李斯特始終在為維護德意志的利益而同封建勢力及其御用文人進行艱苦的斗爭。但在“他熱情地鼓吹建立德國關稅同盟和德國鐵路系統”的時候,“各自為政的各邦國政府卻迫害這位民族的蠱惑者,而資產階級則听任他們的這位最有辯才的先驅者忍饑挨餓”。當整個德意志的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之時,李斯特的生活卻貧困潦倒、每況愈下。1846年11月30日夜,德意志庫夫施泰因的天空飄滿雪花。在那里,精疲力竭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用手槍結束了自己57歲的生命。這個一生都對德意志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並為之堅強奮斗的人,卻以這種極端消極的方式告別了人世。在自殺前幾天所寫的一封信中,李斯特講道︰“我如果沒有寫作所得的收入,就只能靠妻子的財產(我是什麼也沒有)糊口度日了。可是這些收入和財產也不足以維系妻子和孩子們的生活,我幾乎陷入了絕望,願上帝可憐我的家屬吧……”悲愴之中可謂幾多淒涼!對于他自殺的原因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的猜測和解讀,但都不足以減輕因他離去而留下的種種遺憾。

李斯特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但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盡管在生前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但歷史和後人卻充分見證了他偉大的人格和突出的貢獻。1848年歐洲革命後,德意志關稅同盟地區執行了李斯特提出的經濟政策,從而使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歷史上稱之為“李斯特時代”,這充分表達了後人對他的肯定與懷念。1871年,除奧地利以外的絕大部分德意志地區終于實現了統一。歡慶的時刻,人們熱烈地稱贊鐵路是“德意志統一的綬帶”,而鐵路網建設的倡導者和發起人李斯特則被評價為“使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統一起來的偉大先驅”。這是一個一生都在為實現這個民族夙願而奮力拼搏的愛國者理當獲得的褒獎。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名字,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高揚在德意志崛起之路上的一面旗幟。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021&aid=36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