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德國大學堂
市長:rendao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德國大學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德中文化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留德學生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瀏覽881|回應0推薦1

renda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ndao

上海8月14日電(記者金)地雷戰,赫赫威名,但制雷技術是哪里來的?瀝青鋪路技術為建築連接印度和雲南的後方生命線“史迪威公路”立下汗馬功勞,但瀝青鋪路技術是哪里來的?戰火蔓延,但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卻能緊跟國際學術潮流,培養了大批後來享譽世界的人才,又是為什麼?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徐振國介紹說,八年抗戰,雖然條件惡劣,但卻是我國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而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當為歷史所銘記--留學生。

  早在“七七事變”前,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抗日活動就已經開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2000多名學子從日本陸續回國,開展大規模的抗日救亡工作。《大眾哲學》作者艾思奇,著名學者胡秋原等都是這一時期從日本歸國的。

  “七七事變”爆發後,留日學生響應政府“撤離敵國回國參戰”號召,紛紛回國。從盧溝橋事變到1937年9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歸國的留日學生達4000余名。與此同時,留歐美的中國學生在抗戰全面爆發後也紛紛回國,共赴國難,形成了近代留學史上繼辛亥革命之後第二次大規模歸國高潮。

  歸國留學生成了當時抗日輿論宣傳的生力軍。1937年8月初,最初回到上海的數百名留日學生成立“上海留日同學抗敵救亡會”,根據自己在國外的經歷,通過宣傳隊、演劇隊、辦報、撰寫專著等方式揭露日軍野心,喚起國民抗戰激情。

  歸國留學生中還有很多來到了抗日根據地,如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由從留德回國的陳康白博士擔任。其中為人們熟知的還有冼星海、余光生、戈寶權、喬冠華、黃薇、張鐵生等等。哈佛博士葉企孫最親密的學生熊大縝將制雷、制炸藥技術帶到了冀中根據地。

  留學生的歸來,給戰火中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新鮮血液。1941年西南聯大179名正副教授中,87%是歸國留學生。26個系主任,除中國文學系外,都是留學歸國人員。比如1938年歸國的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張文裕,1940年歸國的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馬大猷,1937年回國的漢堡大學博士陳省身,1938年回國的華羅庚……留學生的歸來,使戰時幾乎和世界隔絕的中國學術仍能跟上國際潮流。

  抗日戰爭的較量,除了槍炮之外,還是科學技術的較量,而歸國留學生成了推動戰時科技進步的主要力量。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甦智良介紹說,1938年到1944年,經濟部共獲準專利423項,是從民國初年到戰前專利總數的182%。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戰時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寫道︰“這七年間的科學進步與貢獻,比起過去30年來,在質在量皆有增無減。”

  留德歸國的龔祖同于1938年研制出中國第一台軍用望遠鏡和機槍瞄準鏡。為解決戰時汽油緊缺問題,1939年從德國回國的趙宗澳設計建成了合成石油代用品工廠。1941年留英回國的張昌紹編著了《青霉素與鏈霉素》《磺胺素》等書,將這類新藥引入國內。1939年畢業于英國一所大學的趙天,在戰時中國急需銻的時候,發明出影響了半個世紀的“趙氏煉銻法”。留美歸國的李溫平在中國首次用瀝青鋪路,為“史迪威公路”建成立下汗馬功勞……

  徐振國介紹說,歸國留學生人數雖不過數千,但在救亡圖存的洪流中,到處可見他們的蹤影。無論是抗日根據地,還是國統區,無論是前方或後方,從政界、軍界到教育、科技界,歸國留學生譜寫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樂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021&aid=135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