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生活小舖
市長:琇子  副市長: yungkuo紫羅蘭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生活小舖】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青鳥的天空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俯瞰台灣~再欣賞
 瀏覽742|回應2推薦5

Akirale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yungkuo
螞蟻186
star42
麥芽糖
琇子

大甲溪出海

大鵬灣瀉湖

離島吉貝石滬

低水位的烏山頭水庫

東台砲台

油桐花&相思樹花

南二高

紅樹林

澎湖跨海大橋

農田

關渡雙心

蘭嶼饅頭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944&aid=4941741
 回應文章
遨遊新北市
    回應給: Akiralee---調養中(akiralee) 推薦4


琇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kiralee
yungkuo
螞蟻186
麥芽糖

  台灣好玩的地方很多

好看的風景更多

大稻埕的暮色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附近有個觀光夜市

〈寧夏夜市〉

近來年來台灣有名的觀光夜市

大陸觀光客來台必遊的景點

寧夏夜市也是個據點

享受台灣的夜市文化

順便到大稻埕一遊

大稻埕

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

因萬華(艋舺)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

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

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

淡水港開放後,

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

以茶葉、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

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

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令人回味。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

現今五號水門處(環河北路、民生西路口)。

大稻埕的發展歷史,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

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

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

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

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

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

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

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

這裡是欣賞落日最佳地點

這些愛好攝影的朋友

架起攝影支架等候著最美的一刻

染紅的天,映著落日餘暉

俯瞰台灣~

深入台灣~~

台灣真的是一個寶島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944&aid=4942310
概略認識台灣
推薦4


琇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Akiralee
yungkuo
螞蟻186
麥芽糖

新增網頁2

臺灣東部多山,向西逐漸過渡為丘陵與平原

 

名稱由來


 「臺灣」之名的由來說法甚多,但幾乎可以肯定最早是專指今臺南市附近,爾後才擴張為全島的名稱。

在明代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台灣亦被稱為「雞籠山」、「雞籠」、「北港」、「鯤島」、「東蕃」、「台員」或「大員」等。
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稱台灣為「Taioan」,即「大員」之閩南語發音的轉寫。明鄭時期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台灣全島稱為「東都」,後改稱「東寧」。納入清朝版圖後,改為設置臺灣府,「台灣」遂成為對於整座島嶼的稱呼。
大員
「大員」一詞來自於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對「外來者」之稱呼;荷蘭人統治時期稱臺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大苑」、「臺員」、「大灣」或「臺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後來在清治時期演變成以北京官話發音的「臺灣」。
高砂
日本古代曾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takasegun)」,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台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タカサグン」。
福爾摩沙
臺灣又稱為「福爾摩沙」,在1544年16世紀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為「島嶼」之意,故翻譯為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取葡萄牙語「Formosa」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台灣的主要稱呼。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臺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其他稱呼
台灣由於物產豐富,故又稱寶島,士人則喜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州等,作為臺灣的雅稱。

地形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大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
台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


台灣人口和台灣族群


台灣目前總人口約23,328,602人(2013年2月統計),可分為四大族群:臺灣原住民族、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在台灣活動已有約8,000年之久的原住民約佔總人口2.25%(52萬6148人),其餘絕大多數為漢族。其中又分為「本省人」(81%~91%)以及「外省人」(7%~10%)。本省人主要為閩南人(67.5%~73.5%%)和客家人(13.5%~17.5%%),已經在台灣生活許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北部的桃竹苗、南部的高屏六堆及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客家地區,閩南人則平均分佈在台灣各縣市。

文化


歌仔戲為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
台灣文化中以閩南人為代表的閩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臺灣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當代的歐美與東亞流行文化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台灣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歐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宗教


臺灣人民廣泛接納各類宗教信仰,且政府與宗教之間政教分離,舉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隨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與道教(包含民間信仰)為台灣兩大宗教,大部分漢人同時信仰佛教、道教與儒教混合的信仰,而其它宗教雖然較不普遍,但也擁有不少的信眾,如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一貫道等。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台灣也各有不少信徒,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此外,原住民部落以信仰基督教者居多。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著釋迦佛、觀音、清水祖師、玉帝、王爺、三太子、虎爺、廣澤尊王、媽祖、孔子、倉頡、魁斗星君、王靈官、三山國王、關公、城隍、土地公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他們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為另一種多神教,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如艋舺龍山寺主祀佛教觀音菩薩,也兼祀道教的媽祖、關帝君、文昌君、三界公、水仙王等。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影響相當大,而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

世界遺產潛力點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受制國際社會現實,以中華民國名義,台灣一直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因此台灣無任何地點或景觀登錄為世界遺產。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評估工作,分別於2002年、2009年評選出17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並在各地舉辦巡迴講座,推動社區認同、基礎研究調查、保護措施等工作。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發表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成為台灣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遺產潛力點。 到2011年為止,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調整並增至為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
玉山國家公園
大屯火山群
太魯閣國家公園
棲蘭山檜木林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金門島與烈嶼
馬祖列島-資料來源-請照中華民國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官網裡含有馬祖列島戰地文化-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金瓜石聚落與九份老街文化景觀合稱為水金九礦業遺址
台鐵舊山線
阿里山森林鐵路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桃園臺地陂塘
樂生療養院
屏東排灣石板屋
澎湖石滬群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944&aid=494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