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是巨大的力量
摘自《佛緣》
作者-吳若權
謙卑的力量,不在於形體的大小、
氣勢的強弱,而是用柔軟的姿態,包含堅實的心念。
以既懂得保護自己,也不使對方受傷的厚道,成就自己、
同時也不忘成全別人。
朋友住在海邊,他家前院有—塊小空地,種了幾棵香焦樹。因為照顧不周或營養不良,顯得了無生趣。只有其中比較大的一株、累累結了幾串青綠的果實。聽說結了果實的香焦樹,會自動枯萎死亡。他把幾串香蕉果實採收下來以後,小小的庭院,剩下一片沉寂。夏天結束之前,他要暫時離家一陣子,出發的那個清晨,他索性把所有的香焦樹都砍了,打算等到換季時,收種別的植物。
沒想到當秋天才來,他回到海邊的小屋時,發現前院的空地又長出一棵欣欣向榮的香蕉樹。仔細確認之後才發現:離家那大清晨,當他整理砍下的香蕉樹莖幹時,因為搬運不及,無意中留下—株看起來已經毫無生機的枝杈,在他離開的這段期間,默默地展現它的生命力。
當他主動與我分享這個感動的經驗,我不禁想起少年時曾經在攀登高山、尋訪神木途中,遇見從岩石縫隙長出的百合花。它的根脈緊緊抓住岩壁,努力探出花蕊盼著綠蔭篩下的絲縷陽光
看見生命中謙卑的力量,帶給我朝聖般的感動,久久不能忘懷。雖然,當初登山的目標之一。的確是為了仰慕神木而來,但是,意外發現的百合花,散發著優雅而神秘的氣息,同樣令人震撼。
神木是巨大的;百合花是渺小的。但是和整座森林比起來,神木也是渺小的。謙卑的力量,不在於形體的大小、氣勢的強弱,而是用柔軟的姿態,包含著堅實的心念。以既懂得保護自已,也不使對方受傷的厚道,成就自己、同時也不忘成全別人。
謙卑是:態度上的敬讓和心情上的禮貌。
必須心甘情願地付諸在行動上,才不會失之膚淺、虛偽。
曾經讀過一篇論述歷史的文章,談到清朝的大臣李鴻章引薦德國人梅廉朵夫到朝鮮擔任官職,啟程前,李鴻章提醒他:「拜見朝鮮上,記得要行三跪九叩之禮。」梅廉朵夫並不苟同,李鴻章堅持說:「否則,你會被趕回中國來。」
將此忠告謹記在心的梅廉朵夫,在謁見朝鮮王時,特別把深度的近視眼鏡取下,恭謹地行了三跪九叩之禮,因此很順利地把自己融入打進朝鮮的官場裏。不堅持自己的身段,願意「入境隨俗」,就展現了謙卑的行為,體貼對方之余,同時也說服了自己,不會覺得受辱。
謙,是態度上的敬讓而不自大。卑,更是一種心情上的禮貌與客氣。兩者相輔相成,心甘情願地真摯付諸在行動上,才不會失之膚淺、虛偽。
缺乏謙卑的心靈,就無法真正原諒。
不刻意爭辯自己是對的,可以鍛煉自己寬容的心胸。一點點小善小惡,都足以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無奈的是,許多對社會風氣有示範作用的名人,都忘了表現自己謙卑的一面。打開電視,每天看的就是政治人物對罵的口水戰;影視明星也常互揭瘡疤、藉由到法院按鈴控訴增加知名度。他們都忽略了,放下身段其實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多掌聲。
有時候,我們明明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已經察覺對方不開心的時候,不妨主動向他道歉。「如果我在無意間有所冒犯,請你原諒!」這種謙卑,不但不會貶低自己,反而會因為表現誠懇的關心,而贏得友誼。尤其,是非對錯還沒有水落石出之前,願意主動道歉致意,並且不刻意爭辯自己是對的,更可以鍛煉自己寬容的心胸。
表現謙卑,並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好處。而是在消極的那一面,讓自己和別人,都好過一些;在積極的那一面,經過自省之後有所學習成長。遭遇挫折的人,將因謙卑而放棄埋怨,重新找到成功的方法。擁有成功的人,也將因謙卑而不自滿,表現友善親切的質感。
西方的諺語:「謙卑,是一種美德;但是,當你知道擁有它,就會失去它。」
人生不同的角落,都能夠發現:謙卑,其實是很巨大的力量。無論是健康、愛情、人際關係、工作、錢財,當我們可以坦然接受挫敗,學習經驗教訓,不再怨天尤人,謙卑的力量就會帶領我們絕地重生。即使肉體毀滅了,精神仍長存。
現在,我還經常想起父親在病房度過他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儘管,死亡對我們而言都是沒有經驗而且充滿恐懼的大事,父親卻安安靜靜躺在病床上,任無聲無息的日月交替在病床邊的外窗,直到他輕緩地吐出最後一口氣。屬 於他的時間靜止在醫療監視器的螢幕上;而我的人生卻還 必須走下去。
失去父親的我,如孤臣孽子般回首過去,看見他一生的滄桑。因為年少就重聽的緣故,不多話的他經常用沉默表達他對人的友善。他的個性敏感,善於體察別人的恩惠,大半輩子的勞碌,都花在加倍償還這些人情的溫暖,主動把自己僅有的一切拿出去分享。謙卑,在父親的字典裏,從來就不是保守怕事的注解,而是理智勇敢的釋義。
節儉樸實的父親,留下最豐富的遺產,就是謙卑的力量。他身體力行地告訴我:「生命的價值,不是自己擁有多少偉大的成就,而是給別人多少切中需要的成全。」正如同西方的一句諺語:「謙卑,是一種美德;但是,當你知道擁有它,就會失去它」的道理一樣,父親他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這個特質,卻讓我一生景仰。
本來,我以為:在生命的道路上,探訪數百年高齡的神木,可以學習謙卑的精神;如今,我才發現,從岩石縫隙長出的百合花,也可以看見謙卑力量。
文章音檔圖檔來自網路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