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來中國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便在少室山為跋陀立寺。少林寺建立後,當時前來少林寺求法者達數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傳法之後,傳燈轉移,並不繼續發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寺院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僧侶日益增多,少林寺在那時便成了禪宗祖庭。“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於北魏天平三年將法傳於“ 慧可 ”,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北周武帝採納了“元嵩”“定教先後”的建議,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道教二教傳流,史稱周武滅佛,少林寺遭毀,580年,北周靜帝恢復少林寺,將其更名為“陟岵寺”。
隋代隋文帝即位後,開始重視佛教,在開皇初年復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少林寺成為了一個擁有百頃良田的大莊園。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參戰僧人也各有封賜。從此,“少林寺”便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後來也成了李唐的最高統治者經常游離之地,如唐高宗、武則天經常到少林寺遊幸,並對“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甚為興盛。
元明清時期
元代初期,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並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在“福裕”主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鐘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僧徒雲集至此演武禮佛,後來“福裕”也被元帝追封為“晉國公”。
明代時期,少林寺的殿宇樓閣屢經修葺,並有所增建。嘉靖時期,中國沿海的日本倭寇當道,大將軍俞大猷、戚繼光等負責處理,在閩中時,戚繼光召集了全中國之武術家與當地少林僧人研究出一套對抗倭寇海盜之拳法及棍法。因僧侶抗倭有功,朝廷又大規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並享有明朝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
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親自為山門及大雄寶殿書寫匾額,雍正時創建了山門,乾隆帝也曾親臨少林,夜宿丈室,寫下眾多詩詞、匾額。清末以後,“少林寺”屢遭戰火之災。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盜匪肆虐,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大火延續四十余天,寺內建築文物毀壞嚴重。同時,很多人因為貧窮飢餓,而將男孩子送到寺院出家,為的是不想他們餓死。當時少林寺擁有耕地,自供自足。後來,日本在東三省的活動使到國民政府十分憂慮。軍方於是發起愛國強民運動,成立南京中央國術館及武術硏究所等組織。以「武術歸宗少林」為號召,將愛國抗金英雄岳飛,與成功從外族取回政權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比做少林英雄。
中華人 民共和國時期
文革期間,少林寺僧人被逼還俗,佛像被毀,寺產被侵。文革結束少林寺得以修繕重建,現存建築當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寶殿、達摩面壁石等均屬共和國時期的仿古重建建築;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練武場、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屬於古代的原物遺存。1997年,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一直尋求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身份,以求獲得聯合國每年撥款維修發展,經過屢次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2010年 8月1日審議通過,將中國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內的8處11項,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3月22日,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拜訪少林寺,觀看了少林功夫表演,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訪問少林寺的國外元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