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高普考放榜,約9萬人的實際到考總數裡,只有3千3百人能如願以償。換言之,1百個考場考生,不到4個人可以圓夢。
高普考愈來愈激烈不是新聞,但公職人員已經奇貨可居到什麼程度?考選部資料顯示,只需高中職資格的普考,此次竟有5名博士考取,其「高資低考」情形恐怕日後將更加劇。
還有,錄取考生最長者57歲,最年輕是20歲,年齡差距超過兩個世代,更說明了高普考已經是「全民運動」。念大學不希罕、高學歷無用、一技之長也派不上用場,愈來愈多人相信,高普考才是幸福人生的保證。
高普考曾經被視為現代新科舉,但這句話已經變得顛撲不破。重點倒不是考試本身,而是古代科舉或現代新科舉之所以被視為值得一搏的「人生戰役」,乃是反映了社會流動性的缺乏,故或求翻身,或求安穩,只能孤注一擲。
農業社會受限於身分等級,世代地位又源於世襲,根本沒有社會流動可言。因此寒窗苦讀,冀求一舉中的,遂成布衣子弟尋求階級翻身的僅存希望。所謂耕讀生活,實際上是浪漫神話,為了爭取極度稀少的科舉資源,耕讀分離才是常態。
那麼作為現代科舉的高普考,其競爭之激烈,簡直是把台灣推回了農業時代。多少人「不耕、不做、四大皆空」,所有一切的準備就是為了考試?多少學生進了大學,寧可在學校蹺課,但卻是乖乖地到補習班報到?多少圖書館,裡頭的藏書沒幾個人借,但使用者竟是帶考試用書在那兒苦讀,把圖書館當K書中心?
高普考哪來的魅力,讓全國老少痴狂?在3、40年前,軍公教還是待遇低、沒發展性的代名詞,而今怎麼完全顛倒過來?
說穿了,不是大家愛當公務員,不是大家喜歡為人民服務,而是台灣愈來愈讓人看不到社會流動的希望。高學歷,沒太大用處;工作長期過勞,但薪水卻動也不動;要繁衍子嗣,現在竟然是事業有成者才敢想的特權……。種種後天的努力與付出,幾乎沒有任何對等回報;環顧四周,除了高普考之外,還有哪個職業能夠給妳一個穩定的體面日子可過?
高普考拚破頭,不過是鐵達尼號下沈時,大家搶搭的救生艇罷了。當學歷不分高低,世代不分老少,都搶著要搭高普考這艘救生艇時,等於台灣社會流動之窗被貼上了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