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5
【記者張錦弘、喻文玟/台北報導】
學者認為,這些年來教育部推動的大學普及化,缺乏配套措施,錯了也不改,造成大家想進的公立大學名額太少,所以學校再多,升學壓力依舊;大學教育也未緊扣就業、評鑑不重視教學,教出很多沒有就業競爭力的半吊子學生。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指出,普設大學不是壞事,但應設更多收費低、品質好的國立大學,私大招生量是公立兩倍,「升學壓力來源,不在於沒位子,而是好位子不夠,還是搶破頭。」政府應投資更多錢辦公立大學,私校若辦學不彰就淘汰。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則指出,英國、紐西蘭等歐美國家,固然也廣設大學,但有完整配套,台灣則缺乏規畫,十年前內政部就預估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但政府依然隨教改人士建議,廣設大學,完全沒預估十年後大學會招生不足、面臨倒閉。
周祝瑛指出,大考錄取率太高有隱憂,錄取成績差的孩子,原本學習成就不高,可能不適合大學的學習方式,較適合讀技職校院,但政府把「技職體系」都變成「大學」,該重視技術的也花力氣用在拚學科,愈來愈多學生技術、學問都沒學好。
周祝瑛認為,教育改革要和「經濟」、「人口結構」結合,緊扣就業市場,否則只是不斷浪費資源,創造社會問題。她以紐西蘭為例,幾年前改革成「全國教育資格檢定測驗」,測驗內容將高中課程和大學學門結合,所學考量就業發展及學生出路。
她還指出,台灣的大學公私不均,七成學生負擔高學費,卻接受低品質教育,偏偏教育部實施大學評鑑,仍以國立大學標準評比新設私校,老師拚命研究,忙著升等,不重視教學,和「教」育的本質格格不入。
【2006/08/15 聯合報】
大學量高質低 有人延畢4年
2006/08/14
【記者戴安瑋/台北報導】
多位學者專家上午痛批教育部五年500億是舉債辦學,未來需下一代償還,是留禍害給下一代的的荒唐事。他們並抨擊最近十年來的教改,愈改越糟,高等教育量高質低,大學生畢業後不是考研究所,就是延畢,有人甚至延畢四年,還沒有能力出社會工作。
包括台大教授黃光國、政大教授周祝瑛等人,上午參加台灣省教育會、重建教育連線舉辦的座談會時表示,台灣最近8年在教育部不斷擴充大學院校下,每年的錄取率都達九成,大學生人數衝到非常高,但教學品質卻下滑。教育部的評鑑,又綁緊各個學校,導致每個學校都想辦法升等,多爭取五年500億元的補助,而忽略教學品質。
周祝瑛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人數非常高,一個大學生四年念下來,公立要花100萬元,私立要花130萬元,對一個家庭而言負擔是很重的。但許多大學生在大四時,不是準備考研究所,就是申請延畢。據她所知有學生延畢4年,這代表了學生念了大學,卻沒有信心、沒有能力出社會工作。尤其,未來三、四年少子化即將來臨,很多學校都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
黃光國則痛批說,台灣教改問題很大,許多大學沒有因材施教、未針對孩子的能力教學,卻不斷成立新校、不斷招生,這種情形繼續下去,很多學校將關門。他說,台灣不可能再走回勞力集密社會,教改再不改,台灣人以後會淪為「台勞」。
【2006/08/14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