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科考三分就能上大學,這樣的考試結果代表什麼呢? 這現象,代表了台灣的大學院校,嚴重過剩。不是說程度差的學生就不該有機會繼續受教,而是這樣的分數顯示,大學教育的供需失調,太多院校爭取越來越少的學生,繼續失調下去,肯定有大學會倒閉關門。
事實上,大學教育的供需失衡,不是今天才出現的。需求面,從每年新生兒數字,太容易可以推算出來。供給面呢?別說大學,就連校內任何系所要成立,要招收多少學生,都要報教育部核准,所以,也都是可以掌握,甚至可以用政策用公權力控制的。
所以最奇怪的「台灣奇蹟」,最該認真追究的是,供需既然都在掌握中,沒有太大意外變數空間的高等教育領域,為什麼還會搞出這種嚴重失衡問題?難道早幾年算不出來今年會有多少學生要進大學,算不出來今年會有多少學校招收多少新生嗎?
早就算過了,早就警告過了,但沒有人願意提早採取行動,提早把失衡的狀況拉回來一點。更不可思議的,這麼容易看出來的危機,在醞釀過程中,教育部非但沒踩煞車,還持續讓更多學校升等、增加學院增加系所,明顯加速惡化了危機的到來。
這是再清楚不過的政策失職。太多的大學,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不具備足夠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又必定拖垮教育品質,讓其他學生也無法有效受教,上下一起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當然也就整體拉低了台灣的競爭力。
那麼多大學才剛進入這塊教育市場,做了軟硬體投資,馬上又要面臨「退場」考驗。大學「倒店」,要牽連到多少人!更不幸的,在大學退場倒閉過程中,受害最深的,一定是知識人,所以又將惡化這個社會對知識的輕蔑,而一個輕蔑知識與知識人的社會,就算有再多大學、再多大學生,又怎樣?
把那麼多資源投入在高等教育中,換來的,卻是台灣整體知識水準的退化,國際競爭力下降,這麼矛盾恐怖的結果,我們為什麼要默默忍受?再忍受下去,還要產生多少荒謬情況讓別人看笑話?比貪污嚴重百倍千倍的政策浪費,台灣人都不必追究、不能追究嗎?
【2007-08-09/聯合晚報/3版/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