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一年薪俸至少500萬元陸企挖角 光電人才最熱門
2007/08/13 21:23 瀏覽744|回應1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邱詩文/專題報導
「冒險」兩個字,在中國並不陌生。1842年上海正式開埠通商,上海的五方雜處、摻著機會與災難,當時的西方媒體,暱稱她為「冒險家樂園」。

又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中國再度對世界開放,由沿海而內陸開放,將帶動一波又一波的發展,有人心生嚮往地說,中國將是「永遠的冒險家樂園」。

過去十年來,借重大陸便宜勞動力的電子組裝與系統台商在華東與華南落腳,上海古北新區、廣東東莞等地,已有第一波科技業「台幹」(台籍主管)落地生根。

過去五年多以來,除了台積電、聯電透過友廠和艦,卡位大陸半體晶圓代工市場外,大陸政策性扶植本土LCD、太陽能等科技產業,逼迫台灣的科技業者連忙跟進。例如鴻海、宏碁等電子企業集團,去年為以「世幹班」(世界幹部)為主題徵才,召募了數百名台灣六年前段班科技人,送到大陸擔任儲備幹部。

三希科技集團在廣州保稅區內有三座廠房,未來要蓋到12個廠,現在正培養70名台籍儲備幹部,作為擴廠的種子部隊。在中山的緯創資通目前雖然只有兩個廠,但是50名台幹也是為將來擴廠做準備。一位在大陸半導廠的主管透露,四年前一、二百位聯電離職員工,大批人馬前往蘇州。

他透露,和艦是雙模式的廠房結構,規模其實是兩座8吋晶圓廠。不過,管理、技術靠的還是同一批來自台灣的西進部隊,所以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加上聯電到大陸投資的官司到現在都還沒解套,和艦的海外上市與員工分紅配股看來好像遙遙無期。所以,去年和艦曾爆發台籍儲備幹部離職潮,有的人選擇回家,但也有不少人決定留在大陸發展,多數去了太陽能、LED和LCD產業。

104大陸獵才事業處總監黃志堯透露,過去一年來台挖角的大陸科技廠,以LCD、太陽能之類的光電業者為主,網羅對象一類是年齡在四、五十歲的台灣科技業中高階主管。對方開出的底薪、績效獎金、分紅配股在內的薪俸,至少有新台幣500萬元,最高還有喊到新台幣1,000萬元的。薪資條件大概是在台灣的四倍。

大陸教育部及智慧財產局統計,未來五年大陸人才需求量將急遽增加。據指出,目前大陸約有2.5萬家公營企業,430萬家民營企業,企業家數很多工廠更多,但就是沒有足夠的優秀管理人手。

威盛中國區總經理湯函宇說,不少來自台灣的科技人才,在大陸累積了三、四年的工作經歷後,在當地又被其他非台資企業挖角的,身價都還能再增加個三、四倍。

雖然大陸科技企業的挖角條件讓人眼睛發亮,但諷刺的是,並不是所有台灣科技人都有機會。黃志堯承認,大陸科技業者還是傾向用當地培養的人才,出身台灣、生根大陸的科技人,多數都是這幾年都是從台灣科技企業外派才來的。

許多製造廠剛到大陸設廠時,廠內的各種職務與功能,都需要台幹,包括廠長、財務、生管、品管、業務、廠務、採購等。但經過二、三年後營運穩定後,除了業務、廠長、生管等台幹較有競爭力職務,或是財務人員,其他職務都可以「就地取才」。

雖然製程、IC設計研發、品管仍然是台灣科技人才的強項,但「除非是台灣有新的製造廠移大陸,能帶進專業人員與儲備主管,不然,台灣人要到大陸發展,機會並不多。」緯創資通中山廠特助郭五增指出。

這十年來,不少台灣科技企業在大陸的營收已經是台灣的十 倍以上,第一波進駐的科技業台幹,多數已經在當地落地生根。現在許多晶圓廠已經開始西移大陸,系統廠也都在大陸,遲早大陸一定會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生態鏈。到時候,號稱有500家IC設計公司的大陸,配合大陸資本市場的成形與員工分紅配股的制度化,勢必也會吸引台灣的IC設計中生代與新生代,一起來擠大陸科技業窄門。

【2007-08-07/經濟日報/A7版/兩岸經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359276
 回應文章
是夢想?是夢魘?
2007/08/13 21:39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 邱詩文
台灣科技業步入成熟階段,為數漸多的科技業新生代,正考慮前往大陸發展。不過,台灣科技人西進,面臨的競爭壓力比起在台灣增加至少十倍,如果實力不能與時俱進,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今年4月底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一群台灣學生把一首1970年代的台灣流行語「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改成「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大陸」,代表已有不少學子,考慮未來去大陸發展。

104大陸獵才事業處總監黃志堯一番話,卻給台灣科技新鮮人的熱情潑了冷水。黃志堯說,過去20多年,隨著傳統產業、金融業、零售百貨業西進的台灣人才,現在相對領先大陸當地人才,還有至少20年領先優勢。

不過,大陸最近幾年大量培養的科技人才也相當優秀,加上大陸海歸派帶進了最新技術,大陸本土科技業正在狂追台灣。因此黃志堯強調,台灣科技新鮮人若找到機會西進但不思長進,優勢頂多領先三、四年。

黃志堯語帶警告地說,擠進大陸不等於人生職場的「藍海策略」。未來十年科技人才在台灣還是炙手可熱,可是到大陸卻是走向「不歸路」。

現在科技新鮮人西進,除了薪水沒有以往好、又要離鄉背井,許多因素讓西進的機會成本不低,最後會不會變得跟一般大陸人沒有兩樣,或是落到被洗牌出局、回台灣又找不到工作等問題,都是科技人才西進前必須想清楚。

到底大陸科技業窄門的後面是夢想還是夢魘?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每年大專以上畢業人數約33萬人,在大陸方面2004年高等教育畢業人數將達到280萬人。因此,現今台灣的畢業生必須面臨跨兩岸人才相當於9.5倍的競爭威脅。

至於台灣高科技產業,據經建會預測,自2003至2011年間,台灣本土科技人才卻每年預計有2.6萬人的短缺、管理人才估計每年短缺1.8萬人,顯然不必西進,到時候可能還要引進大陸科技專業人士來台灣。

話說回來,不少台灣人在大陸金融圈表現得有聲有色。百貨零售業的台灣人才也是左右逢源,據說每半年就有人力仲介公司找上門。大陸市場未來潛力可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要謹記「成者為王」的叢林法則,還有先為最壞的狀況想好退路,將未來的十年下注大陸,千萬年薪的理想,倒也不是真的遙不可及。

【2007-08-07/經濟日報/A7版/兩岸經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35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