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參加國際奧林匹亞競賽的得獎選手都去哪了?中央大學統計所講座教授傅承德指出,歷年參與數學競賽選手中,有半數取得博士學位,投身學術研究,顯示奧林匹亞競賽對參賽資優生的生涯的確影響深遠。 台灣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參與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根據中研院統計去年所做的後續追蹤,台灣選手八十多人,後來大多投入電機和數學領域,其中電機占三分之二、數學占三之一,另有幾位學生選擇資工、醫學等科系。大學畢業後,大多數出國深造。
生物奧林匹亞競賽部分,台灣參賽才八年,負責帶隊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楊遠波表示,參賽學生多來自建中、一女中、雄中等,後來這些人九成以上都唸醫學系,八成進台大醫學院,參賽者中年紀最大約醫學系七年級。
楊遠波表示,即使拿到國際生物奧林匹亞金牌,想讀台大醫學系仍要申請,他說:「資質好的學生當醫生是浪費」,如能做研究會很好,不過學生容易受到社會多數價值觀的影響,所以生物金牌得主選擇醫學的占大多數。
楊遠波建議,政府若有心發展基礎科學,應修改制度,讓拿到獎牌的學生不需再考試,甚至可以贊助他們出國唸相關學科,這會讓他們想法不同,因為現在的制度,讓得獎學生還要為考大學分心。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方泰山從一九九二年起帶高中生參加化學奧林匹亞競賽,他指出,化學奧林匹亞得獎學生很多是留在化學相關領域,也有進入電機系就讀,但也有一半選讀醫學系。
方泰山認為,政府應加強培養優秀人才,得獎後就送到世界頂尖大學深造,讓更多適合的人才進實驗室,避免一窩蜂唸醫科。
台師大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何榮桂也有帶隊參加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十四年經驗,他指出,他帶的得獎中有人博士班快畢業了,「至今全部都沒有轉行」,仍在資訊領域,跟其他科比起來,他說:「十分特殊。」
何榮桂說,奧林匹亞得獎學生要走什麼路,父母支持很重要。曾有一名得獎的學生跨考電機系和醫學系,家長請他勸學生讀醫,他反而勸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這名學生後來選擇電機,並到美國拿了博士,沒想到後來的另一半還是台大醫學系畢業,讓何榮桂印象深刻。
【2007-07-19/聯合報/A9版/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