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留學生月薪僅為三千元
2007/06/29 23:50 瀏覽910|回應7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久前在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兩千多名海歸現場求職,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僅為三千元,這個價格基本代表了目前海歸的「身價」,大批海歸表示對這一待遇無法接受。

留學幾年,花費幾十萬人民幣,帶著「海歸」的光環回國,得到的月薪是三千元。幾乎需要幹上10年才能抵上出國費用。本期「神州21世紀」周刊探討海歸的薪資問題。

【2007-06-23/世界日報/A07版/美國新聞(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485
 回應文章
六成以上的人認為海歸月薪三千很合理
2007/06/30 02:50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留學兩年,花費幾十萬人民幣,帶著“海歸”的光環回國,得到的月薪是:3000元。幾乎需要幹上十年才能抵上出國費用,落差如此巨大,海歸是否能夠接受?不論是否接受,這就是事實。

    近日,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2000多名海歸現場求職,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這個價格基本代表了目前海歸的“身價”。而大批海歸表示對這一待遇無法接受。

    海歸月薪三千,這個待遇是否合理?近日,《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進行了聯合調查,截止到6月6日12時,共有7030位網民參與投票,其中認為“合理,海歸的素質已經大打折扣,薪金也應該降低”的人,佔到66.3%。

    浙江的周先生說:“目前是市場經濟,就業本身就困難,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上天又沒規定,海歸就應該做那些薪水高的活,農民就應該做那些薪水低的活。在我周圍一些朋友的孩子,出國回來找工作,還沒技校學生的薪水高呢。”

    另有19.56%的人則認為“海歸在知識、視野、語言以及綜合能力上有一定優勢,這個薪金偏低”。北京的陳先生說:“如果海歸只享受與本科生同等的待遇,我覺得確實低了點。我的兩個表姐現在就定居在美國,她們不是不想回來,只是發現,國內一是薪金給得確實太低,二是工作條件一般,很多設施配不全,就不回來了。”

    在“是否仍然選擇出國深造”這個問題上,有52.32%的人選擇願意在這種薪水條件下繼續出國深造。山西武先生說:“我要是出國,目的並不是要賺錢,而是為了更好地充實自己。學外語,長些見識。”

    但江西的余先生則認為:“我手底下就有兩個海歸,辦事能力非常差勁。海歸在語言方面也許強一點,能翻譯些東西,但是實際的專業水準真的不敢恭維,總的感覺實用性很差。從他們的表現就可看出出國深造沒有太大必要。” 【自述】“我已忘記是個海歸”

  【作者】路鳴

  作為一個海歸,聽起來很風光,實際上是“月光”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2006年,我回國了。此前拿到德國一所大學環境工程學碩士學位時,也曾回來一趟。但當時找的工作不是很理想,我記得月薪5000多,我有點接受不了,因為這在我心理價位之下。無奈之下,我又繼續留學。直到2006年,和妻子決定還是回國發展。不想,那時就又“掉價”了。現在,我每月才掙4000多一點兒。

  開始,我感到很難接受,但周圍的人都說,先幹著再說吧。我盡量平衡自己的心態,但是發現很難。因為同班同學有很多沒有留學的,在國內已經發展得很好,要麼是單位的中層,要麼是自己創業小有成就。而我,聽起來很風光,實際上是“月光”。

  我很勤奮地工作,希望以此改善處境。但是我在國外呆得久了,回來後不太適應單位的人際關係,一直得不到提升,再加上扣的保險金額增加,現在我的月薪已經跌到3200!我還記得第一次拿到寫有“實發工資:3221元”的工資條那天,我差點沒哭出來!我在國外待了五年,雖然有三年拿到了獎學金,也在努力打工,但是我總計還是花掉了近30萬人民幣,按照我這點可憐的月薪,我得多少年才能持平?我還要養家,女兒又出生了,我這個海歸,就值這點兒錢嗎?

  現在,我很少跟別人談起自己是個海歸,彷彿這是件丟人的事。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讓我聊以自慰,那就是,當我出國的時候已經不是很“對”的時候了,中國發展得太快,已經不是海歸吃香的年代了。我沒趕上好的時機,只怪自己時運不濟吧。

  每月拿到那3000多塊錢的時候,都覺得是種嘲諷,心裡不是滋味。好在,我已經逐漸忘記了自己曾是個海歸,我身邊的人,也都忘了。(本報特約撰稿吳昊 採訪整理)

  【原因】海歸身價何以慘跌?

  海歸人才結構性過剩、用人單位日趨理性,是海歸身價慘跌的主要原因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吳鐳發自北京 在海歸扎堆的上海,入行的薪水曾經一度達到8000元,但是現在,只有3000元。短短幾年,何以會跌到這種地步?《國際先驅導報》採訪了上海向陽生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上海唯一由政府認證的職業規劃師培訓機構。該公司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分析了最近幾年海歸身價慘跌的原因。

  首先,海歸人才結構性過剩。根據資料來看,海歸人才的首選地,不是上海就是北京,很少考慮其他城市,而所有的人都集中在這裡,本身就存在一個競爭的過程。從他們選擇的企業性質來看,有40%~50%左右首先選擇外企,僧多粥少,就會出現結構性問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資料還顯示,在人文社科類與工程技術類這種專業,出現嚴重扎堆的現象。數據表明,前者占47%,後者占44%,而其他方面就很少。

  其次,用人單位現在非常理性,特別是像上海這種城市,企業的腦子轉得很快,企業用人會考慮投資回報的問題。海歸一般要的薪水比較高,所以企業會想:我把錢給你,你會給我創造多少的實際效益。而目前的海歸,除了有部分人能達到企業的要求,更多的人達不到企業這個標準。當用人單位注重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國外文憑的時候,海歸身價降低是正常的。

  第三,海歸的個人原因也導致身價下降。海歸留學的時候一般都要投下幾十萬的資金,既然投資如此之高,他們也希望高回報。但是,企業出於自身考慮,不會給他們太高的報酬,這就出現了“現實的振蕩”。由於給的報酬不能滿足要求,海歸就會對公司不滿,對現狀不滿,他們就會出現頻繁的流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最後,國內在培養人才方面也開始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這些人才和海歸形成競爭。

  對於在現有的薪水下,出國留學是否還是明智的選擇的問題,洪向陽表示,關鍵看選擇的事業方向。如果選擇的職業領域,對應了國內一些好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是有許多海外業務的,這些業務也有時間上的延續性,那麼選擇出國留學就是明智的,回國後很快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如果沒有事業的方向,只是為了所謂的鍛煉自己,就根本沒有意義。

  洪向陽說,現在在網絡上,經常能夠看到許多海歸的留言,總是找些理由證明自己出國多少是有好處的。實際上,真要培養獨立性,跟人交流的技巧等等這類素質,何必花那麼多錢去國外培養呢,在國內也完全可以做到。

  【反響】海歸“掉價”是社會進步

  只有出去的人多了,才會出現海歸低薪現象,這是社會開放程度擴大的一個反證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宗君發自北京 “海歸工資降低更多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談及海歸低薪現象對於社會的影響,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常務副院長、社會工作領域專家陸士楨教授向《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她說,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像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如果從正面來看,它恰恰說明留學不再是少數人學習的特權,越來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國外先進理念,培養國際視野。只有出去的人多了,見識得多了,才會出現海歸低薪現象,這是社會開放程度擴大的一個反證。她認為,這一現象可以讓家長和學生更加理智,清醒面對留學行為。

  她也指出,低薪現象必然影響人們的教育投入行為。好比有的農民覺得打工比讀書賺得多,就不重視讀書了。在低工資的刺激下,很多要出國留學人的也許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另外,對於很多花掉大多數積蓄送孩子出國的家庭來說,這是很大打擊。而留學生回國的熱情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陸士楨對海歸應對低薪現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到兩個轉變。第一,要轉變傳統的學習模式,要從以前單一的出國讀學歷、讀學位轉變為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比如,到國外學習專業技能而不是讀學位,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去國外進修,這被稱為“遊學”。還可以通過遠程教育獲得文憑。

  第二,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以前,留學生回國後覺得非跨國公司、大型國企、機關單位不進,這是很落伍的職業觀念。有一位從英國留學回來的海歸,辦了一個網絡商店,專門把中國工藝品賣給英國人,家裡人就很不理解,覺得花那麼多錢去英國讀書,回來了卻整天泡網上,不務正業。但這位海歸卻很驕傲,因為他完全遵循了國際貿易的有關規定和標準,把自己在英國學的國際經貿知識都用上了。現在,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在國外聲譽也很好。



本文於 2007/06/30 02:55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83
海歸月薪為3000
2007/06/30 02:03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2000多人現場求職。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為3000元。不少“海歸”認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留學生兩年花費50萬元,家裏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而一些用人單位則表示,“海歸”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特別是那些自費留學的人。(《北京晨報》5月28日)

    在很長的時間裏,“出國留學”是何等耀眼的字眼!“海歸”的光環,吸引了大批國人到海外求學。據新華社報道,從1978年到2005年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93.34萬人。而人數大幅度增加,是在1999年國家對學生出國留學政策作出調整,出國留學已由過去公派為主過渡到以自費為主之後。

    出國留學的門檻降低了,留學人員的素質也變得參差不齊。就連留學人員自己也坦言:留學人口的素質出現了普遍下降。留學生的素質,自然會在以後的工作中體現出來。而企業是現實的,他們要看的是實際效果。如果說在剛開始引進留學生時,他們還會考慮到留學生的光環和廣告效應,那麼隨著留學生的增加,隨著使用留學生的成本和效益的倒挂,他們就自然會對留學生重新認識,重新決策。

    然而,國內不少家長還被“海歸”從前的光環籠罩,以為只要子女出國,就能學到一身的本事,只要子女在國外“鍍上一層金”,回來就有好的前程,“考不上大學就出國去留學”成為很多家長的選擇。《中國教育報》曾報道,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中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出國留學計劃持支援態度,有33%的家庭甚至做好了花費40萬~50萬元的準備。

    為了獲得國外教育經歷,中國人支付了高額費用。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從對中國的教育出口中大大獲利,對華教育出口在對華出口產業中位居第四,從中國獲得的收益僅次於羊毛、礦產等傳統資源對中國的出口。據統計,我國每年外流的教育資金至少達3.75億美元。不能說,中國人在教育上投的錢只能由中國人來賺,問題是我們的付出要值得,要用我們的錢換回我們需要的理念、學識、技能等。但是,我們很多人出國留學,簡直就是瞎投資。有些學生是因為考不上大學才出國的,基礎很差,在國外學習跟不上;有些是被父母逼出國的,乾脆在那邊混日子,賭博吸毒……那些到中國淘金的國外學校,有很多是二三流的學校和社區學院,他們把高價的中國學生,作為他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中國學生在那裏,根本學不到什麼。

    這次“海歸月薪只有三千”的事實,也許能驚醒不少人。如果能這樣,讓國人在教育投資時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未嘗不是好事。(謝昱航)多年前,“海歸”可是個稀缺品。那時別說一個“海歸”碩士、博士,就是一個“海歸”本科、“海歸”進修生,也是不得了的。對於單位來說,若有個“海歸”人才出來貼貼金,走到哪都是底氣十足;對於家庭來說,若有個人在國外留學,那可不單是這個家庭的驕傲,就連整個家屬區或者整個街道都是引以為豪的。可如今,一提到“海歸”,人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滿眼生光,人們對留學開始有了理性的判斷。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對“海歸”不再盲目青睞,甚至於,一些“海歸”由於競爭不過國內的畢業生,本身又“高不成,低不就”,最終淪為“海待”。

    “海歸”貶值,是國內就業市場日趨理性的必然結果,同時它也反映出這些年來中國學生爭先恐後地涌出國門,是多麼的衝動和不成熟。“海歸”貶值,猶如利劍刺破五彩繽紛的留學泡沫。

    泡沫之一:數量上的大躍進。一方面,隨著中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很多國家的教育機構都盯上了這塊“肥肉”;另一方面,不管是富起來還是沒有富起來,中國人在培養下一代上都是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留學,砸鍋賣鐵也要送他們去。兩大動因促使之下,中國的留學生們如過江之鯽般向世界各地涌去。有數據統計,中國留學生在近十年來連續增長,平均增長率全球第一。這樣的“大躍進”,既不符合國家人才的需求結構,也不符合正常的教育規律。

    泡沫之二:品質上粗製濫造。數量過多,必然產生品質過濫。過去,留學非常不容易,必須經過層層考核。現在,除了少量拿歐美名校全額獎學金的人,更多留學生都是通過錢堆出來的。數據表明,2002年,中國自費留學的比例佔到了我國整個留學隊伍的93%。一些腰纏萬貫的留學生出國以後,除了吃喝玩樂,什麼也沒學到。

    泡沫之三:心態上急功近利。很多人出國留學,並不是秉著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是出於換取高薪厚祿的投機心態,或者攀比趕潮流的盲目心態。這樣的心態給了一些留學“黑仲介”鑽空子的機會,一些家長們被這些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所打動,把孩子送到了連國內三流大學都不如的“克萊登大學”。

    可見,在“海歸”過多過濫的背景下,他們的貶值實屬必然。而“海歸”的貶值,對那些盲目追求出國留學的學子與家長們來說,應當是一記警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51
留學人員回國應聘 受月薪僅千元的尷尬
2007/06/30 01:21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紀元9月14日訊】九月十三日﹐中國科博會在北京舉行“北京留學人員招聘會”, 共有44家經過篩選的用人單位招聘,共提供了509個職位。近2000名歸國留人員參加。用人單位提供的年薪差異很大﹐並比去年有所下降。

據中新網十四日報導﹐其中北京某科技种植公司打出的某職位的月薪价碼是一千元人民幣——這個价碼甚至比北京市的平均工資還低。通常,北京三環以內的普通一居室的租金价碼也在千元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海外留學生選擇這家公司,而在北京又沒有房子的話,那么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露宿街頭,要么忍飢挨餓。

而去年在同一地點舉行的海外留學人才招聘會上,二十多家在京國企以高薪加住房搶奪“海歸”,其中最高的一家年薪達十万美金。而今年,開价最高的一家民營企業也只有年薪四十万元人民幣。

據報導﹐此次留學人員招聘會制定了嚴格的資格認證制度,必須是獲得國外學士以上學位或具有中級職稱、國內博士出國進修1年的留學人員才有資格。前來的“海歸”們被要求先在一樓大廳出示畢業證書,獲得認證處通過后再填寫“求職登記表”進入會場。據工作人員說,有很多前來的“海歸”因為資格不夠而被擋在了大門外﹐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据了解,去年僅上海一地找不到工作的“海歸”已達七千人。

報導說﹐ 部分“海歸”為找到工作﹐已將薪金期待值降到三千元人民幣以上。而國內企業認為“海歸”自降身价,是在市場机制作用下正常的回歸。(



本文於 2007/06/30 01:49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33
40萬積蓄打水漂
2007/06/30 01:14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家裡40萬積蓄都給孩子留學,回國后卻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昨日,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的吳麗著急不已:好工作難找,40萬元怕要打水漂。

  吳麗的父母都是武昌一高校教師,兩年前,她從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之后到澳大利亞留學,專門學習動漫制作。為了供女兒讀書,吳麗的父母把家裡的40萬元積蓄都花完了。

  今年過年,吳麗回到武漢,准備找工作。“當時,我們這些‘海歸’都實行‘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非大城市不去。”吳麗說。不出一個月,她發現,目前工作市場工資水平隻在1000多元左右,就算好點的企業,每月薪酬也隻有3000元,這樣的話,她留學花費的40 萬錢20年都掙不回。

  吳麗說,當初是想留學后回來能夠找到好工作,現在卻事與願違

「我的期望工資在8000元左右。」在英國攻讀MBA的留學生于洋拿著簡歷在招聘會上轉了一個小時,還是沒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表示,大多數單位給的待遇實在太低了,而留學成本很高,對比起來很不平衡。于洋說,他在英國讀書兩年,學費生活費約花了50萬元。「為了讓我留學,家裏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我回國之後還要買房、結婚,經濟壓力很大。」



本文於 2007/06/30 02:54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28
留學花費的40 萬錢20年都掙不回
2007/06/30 01:06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於海歸人員,我們大約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昨天,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就業首次專場招聘會舉行,約有2000多海歸人員現場找“婆家”。大多數用人單位給海歸們開出的月薪與部分國內畢業的本科生相當。

  會場目擊:海歸求職青睞奧組委

  昨天,包括北京奧組委、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聯想集團等40多家企事業單位在本次“海歸”招聘會上選人才,大約2000名海歸憑國外畢業証等免費入場。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還在現場向留學人員提供海外學歷學位認証、就業落戶等“一站式”配套咨詢服務。

  奧組委是本場招聘會最熱鬧的展台,大約有上百人擠在展台前排隊等待送簡歷。奧組委今年面向海歸招聘國際聯絡部等工作人員,但要求都較高,很多職位都要求應聘者掌握兩門以上外語。一位從澳大利亞留學回國的錢小姐告訴記者:“在奧組委服務估計是一種臨時的、志願性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能豐富我的閱歷,是一段很好的經歷。”

  海歸自述:留學兩年花費50萬元

  “我的期望工資在8000元左右。”在英國攻讀MBA的留學生於洋拿著簡歷在招聘會上轉了1個小時,還是沒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告訴記者,大多數單位給的待遇“實在太低了,而我的留學成本很高,對比起來很不平衡。”於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在英國讀書兩年,學費生活費約花了50萬元。“為了讓我留學,家裡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我回國之后還要買房、結婚,經濟壓力很大。”

  記者在場內多家招聘單位詢問,發現大多數單位給海歸們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這樣的薪水和一些國內本科畢業生差不多。北京郵電大學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稱:“我們傾向於要海歸,因為有些課程需要老師具備國際視野。但在同樣的崗位上,海歸們的待遇和國內人員是一樣的。目前博士們大約每月薪水為3000元。”

  用人單位:能吃苦“窮孩子”受歡迎

  “現在海歸們越來越多,海歸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尤其是一些自費讀碩士的留學生,隻去一兩年,對國外情況了解並不多,有些人語言都沒學好。我們不會因為你是‘海歸’就給你加分。關鍵還是看你的能力,你的工作經歷。”一家前來招聘留學公司告訴記者,他們更看重應聘人員的工作經驗。

  對於一些拿著父母的錢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奢侈墮落的留學生,一些用人單位明確表示拒絕。“我們希望聘用在國外艱苦奮斗的留學生,因為這樣的人更能吃苦,經歷閱歷也更多。”一些用人單位稱將在面試的過程中詳細詢問海歸們留學的經歷,自己賺取獎學金或學費的“窮孩子”更受歡迎。(記者 代小琳/文 殷楠/攝)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22
六成以上的人認為海歸月薪三千很合理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吳鐳發自北京 留學兩年,花費幾十萬人民幣,帶著“海歸”的光環回國,得到的月薪是:3000元。幾乎需要幹上十年才能抵上出國費用,落差如此巨大,海歸是否能夠接受?不論是否接受,這就是事實。

  近日,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2000多名海歸現場求職,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這個價格基本代表了目前海歸的“身價”。而大批海歸表示對這一待遇無法接受。

  海歸月薪三千,這個待遇是否合理?近日,《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進行了聯合調查,截止到6月6日12時,共有7030位網民參與投票,其中認為“合理,海歸的素質已經大打折扣,薪金也應該降低”的人,佔到66.3%。

  浙江的周先生說:“目前是市場經濟,就業本身就困難,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上天又沒規定,海歸就應該做那些薪水高的活,農民就應該做那些薪水低的活。在我周圍一些朋友的孩子,出國回來找工作,還沒技校學生的薪水高呢。”

  另有19.56%的人則認為“海歸在知識、視野、語言以及綜合能力上有一定優勢,這個薪金偏低”。北京的陳先生說:“如果海歸只享受與本科生同等的待遇,我覺得確實低了點。我的兩個表姐現在就定居在美國,她們不是不想回來,只是發現,國內一是薪金給得確實太低,二是工作條件一般,很多設施配不全,就不回來了。”

  在“是否仍然選擇出國深造”這個問題上,有52.32%的人選擇願意在這種薪水條件下繼續出國深造。山西武先生說:“我要是出國,目的並不是要賺錢,而是為了更好地充實自己。學外語,長些見識。”

  但江西的余先生則認為:“我手底下就有兩個海歸,辦事能力非常差勁。海歸在語言方面也許強一點,能翻譯些東西,但是實際的專業水平真的不敢恭維,總的感覺實用性很差。從他們的表現就可看出出國深造沒有太大必要。”

  【自述】“我已忘記是個海歸”

  【作者】路鳴

  作為一個海歸,聽起來很風光,實際上是“月光”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2006年,我回國了。此前拿到德國一所大學環境工程學碩士學位時,也曾回來一趟。但當時找的工作不是很理想,我記得月薪5000多,我有點接受不了,因為這在我心理價位之下。無奈之下,我又繼續留學。直到2006年,和妻子決定還是回國發展。不想,那時就又“掉價”了。現在,我每月才掙4000多一點兒。

  開始,我感到很難接受,但周圍的人都說,先幹著再說吧。我盡量平衡自己的心態,但是發現很難。因為同班同學有很多沒有留學的,在國內已經發展得很好,要麼是單位的中層,要麼是自己創業小有成就。而我,聽起來很風光,實際上是“月光”。

  我很勤奮地工作,希望以此改善處境。但是我在國外呆得久了,回來後不太適應單位的人際關係,一直得不到提升,再加上扣的保險金額增加,現在我的月薪已經跌到3200!我還記得第一次拿到寫有“實發工資:3221元”的工資條那天,我差點沒哭出來!我在國外待了五年,雖然有三年拿到了獎學金,也在努力打工,但是我總計還是花掉了近30萬人民幣,按照我這點可憐的月薪,我得多少年才能持平?我還要養家,女兒又出生了,我這個海歸,就值這點兒錢嗎?

  現在,我很少跟別人談起自己是個海歸,彷彿這是件丟人的事。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讓我聊以自慰,那就是,當我出國的時候已經不是很“對”的時候了,中國發展得太快,已經不是海歸吃香的年代了。我沒趕上好的時機,只怪自己時運不濟吧。

  每月拿到那3000多塊錢的時候,都覺得是種嘲諷,心裡不是滋味。好在,我已經逐漸忘記了自己曾是個海歸,我身邊的人,也都忘了。(本報特約撰稿吳昊 採訪整理)

  【原因】海歸身價何以慘跌?

  海歸人才結構性過剩、用人單位日趨理性,是海歸身價慘跌的主要原因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吳鐳發自北京 在海歸扎堆的上海,入行的薪水曾經一度達到8000元,但是現在,只有3000元。短短幾年,何以會跌到這種地步?《國際先驅導報》採訪了上海向陽生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上海唯一由政府認證的職業規劃師培訓機構。該公司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分析了最近幾年海歸身價慘跌的原因。

  首先,海歸人才結構性過剩。根據資料來看,海歸人才的首選地,不是上海就是北京,很少考慮其他城市,而所有的人都集中在這裡,本身就存在一個競爭的過程。從他們選擇的企業性質來看,有40%~50%左右首先選擇外企,僧多粥少,就會出現結構性問題。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資料還顯示,在人文社科類與工程技術類這種專業,出現嚴重扎堆的現象。數據表明,前者占47%,後者占44%,而其他方面就很少。

  其次,用人單位現在非常理性,特別是像上海這種城市,企業的腦子轉得很快,企業用人會考慮投資回報的問題。海歸一般要的薪水比較高,所以企業會想:我把錢給你,你會給我創造多少的實際效益。而目前的海歸,除了有部分人能達到企業的要求,更多的人達不到企業這個標準。當用人單位注重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國外文憑的時候,海歸身價降低是正常的。

  第三,海歸的個人原因也導致身價下降。海歸留學的時候一般都要投下幾十萬的資金,既然投資如此之高,他們也希望高回報。但是,企業出於自身考慮,不會給他們太高的報酬,這就出現了“現實的振蕩”。由於給的報酬不能滿足要求,海歸就會對公司不滿,對現狀不滿,他們就會出現頻繁的流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最後,國內在培養人才方面也開始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這些人才和海歸形成競爭。

  對於在現有的薪水下,出國留學是否還是明智的選擇的問題,洪向陽表示,關鍵看選擇的事業方向。如果選擇的職業領域,對應了國內一些好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是有許多海外業務的,這些業務也有時間上的延續性,那麼選擇出國留學就是明智的,回國後很快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如果沒有事業的方向,只是為了所謂的鍛煉自己,就根本沒有意義。

  洪向陽說,現在在網絡上,經常能夠看到許多海歸的留言,總是找些理由證明自己出國多少是有好處的。實際上,真要培養獨立性,跟人交流的技巧等等這類素質,何必花那麼多錢去國外培養呢,在國內也完全可以做到。

  【反響】海歸“掉價”是社會進步

  只有出去的人多了,才會出現海歸低薪現象,這是社會開放程度擴大的一個反證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宗君發自北京 “海歸工資降低更多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談及海歸低薪現象對於社會的影響,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常務副院長、社會工作領域專家陸士楨教授向《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她說,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像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如果從正面來看,它恰恰說明留學不再是少數人學習的特權,越來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國外先進理念,培養國際視野。只有出去的人多了,見識得多了,才會出現海歸低薪現象,這是社會開放程度擴大的一個反證。她認為,這一現象可以讓家長和學生更加理智,清醒面對留學行為。

  她也指出,低薪現象必然影響人們的教育投入行為。好比有的農民覺得打工比讀書賺得多,就不重視讀書了。在低工資的刺激下,很多要出國留學人的也許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另外,對於很多花掉大多數積蓄送孩子出國的家庭來說,這是很大打擊。而留學生回國的熱情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陸士楨對海歸應對低薪現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到兩個轉變。第一,要轉變傳統的學習模式,要從以前單一的出國讀學歷、讀學位轉變為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比如,到國外學習專業技能而不是讀學位,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去國外進修,這被稱為“遊學”。還可以通過遠程教育獲得文憑。

  第二,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以前,留學生回國後覺得非跨國公司、大型國企、機關單位不進,這是很落伍的職業觀念。有一位從英國留學回來的海歸,辦了一個網絡商店,專門把中國工藝品賣給英國人,家裡人就很不理解,覺得花那麼多錢去英國讀書,回來了卻整天泡網上,不務正業。但這位海歸卻很驕傲,因為他完全遵循了國際貿易的有關規定和標準,把自己在英國學的國際經貿知識都用上了。現在,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在國外聲譽也很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616
海歸月薪只有三千”的事實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5月27日,求職者及相關人員在一家展臺前諮詢招聘資訊。當日,“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就業專場招聘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北京奧組委、深圳發展銀行等50多家用人單位參加招聘會,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學人員前來諮詢、應聘。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2000多人現場求職。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為3000元。不少“海歸”認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留學生兩年花費50萬元,家裏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而一些用人單位則表示,“海歸”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特別是那些自費留學的人。(《北京晨報》5月28日)

    在很長的時間裏,“出國留學”是何等耀眼的字眼!“海歸”的光環,吸引了大批國人到海外求學。據新華社報道,從1978年到2005年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93.34萬人。而人數大幅度增加,是在1999年國家對學生出國留學政策作出調整,出國留學已由過去公派為主過渡到以自費為主之後。

    出國留學的門檻降低了,留學人員的素質也變得參差不齊。就連留學人員自己也坦言:留學人口的素質出現了普遍下降。留學生的素質,自然會在以後的工作中體現出來。而企業是現實的,他們要看的是實際效果。如果說在剛開始引進留學生時,他們還會考慮到留學生的光環和廣告效應,那麼隨著留學生的增加,隨著使用留學生的成本和效益的倒挂,他們就自然會對留學生重新認識,重新決策。

    然而,國內不少家長還被“海歸”從前的光環籠罩,以為只要子女出國,就能學到一身的本事,只要子女在國外“鍍上一層金”,回來就有好的前程,“考不上大學就出國去留學”成為很多家長的選擇。《中國教育報》曾報道,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中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出國留學計劃持支援態度,有33%的家庭甚至做好了花費40萬~50萬元的準備。

    為了獲得國外教育經歷,中國人支付了高額費用。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從對中國的教育出口中大大獲利,對華教育出口在對華出口產業中位居第四,從中國獲得的收益僅次於羊毛、礦產等傳統資源對中國的出口。據統計,我國每年外流的教育資金至少達3.75億美元。不能說,中國人在教育上投的錢只能由中國人來賺,問題是我們的付出要值得,要用我們的錢換回我們需要的理念、學識、技能等。但是,我們很多人出國留學,簡直就是瞎投資。有些學生是因為考不上大學才出國的,基礎很差,在國外學習跟不上;有些是被父母逼出國的,乾脆在那邊混日子,賭博吸毒……那些到中國淘金的國外學校,有很多是二三流的學校和社區學院,他們把高價的中國學生,作為他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中國學生在那裏,根本學不到什麼。

    這次“海歸月薪只有三千”的事實,也許能驚醒不少人。如果能這樣,讓國人在教育投資時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未嘗不是好事。(謝昱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28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