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高等教育普及率 我直追美加
2007/04/25 03:02 瀏覽772|回應1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隨著大學校院數目激增,我國高等教育淨在學率跟著倍增,1821歲人口的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已超過42.5%,遠超出十年前的23.47%。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已超過走菁英教育路線的歐洲國家,和走普及教育的美、加等英語系國家相當。但大學過度普及化,可能降低教育品質,教育部希望各大學藉發展特色、提高淘汰率,配合推展回流教育,讓大學教育確保品質。呂次長並表示,為確保高等教育品質不因普及化而降低,教育部未來將嚴格審核設校計畫,除了核准台東師範學院、苗栗聯合技術學院、宜蘭技術學院3校轉型為綜合大學外,原則上不再新設公立大學;至於私立大學也不再任其無限擴張,會更積極規範設校及改制標準。教育部高教司表示,目前還有15所私立大學校院獲准籌設,較知名的包括陳水扁總統協助募款、台南牛肉麵攤老闆李錦銘籌設的新營資訊暨管理學院,但該校因資金不足及部分捐款人資料不詳,仍未核准設立。儘管我國大學校院多達148所,但分布出現東西及城鄉差距,集中在西部都會區及人口較多的縣市,光台北市就25校,台北縣16校,桃園縣及台中市各12校,高雄縣11校,台南縣及高雄市各10校;校數較少的縣市則是宜蘭、雲林縣各3校,新竹、苗栗、南投縣及基隆市各2校,台東、澎湖縣各1校,金門、馬祖至今仍未設立單獨大學校院。(09/13/'02.聯合報)




本文於 2007/04/25 05:23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181955
 回應文章
企管碩士未必有投資的價值
2007/04/25 05:27 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Jeffrey Pfeffer將於秋季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檢驗過去40 年有關企管碩士經濟價值的研究文獻之後,發現很少證據可以支持企管碩士的確有助於提高個人事業的 發展及未來的高薪收入,質疑取得頂尖私立大學MBA學位,可能投注的10萬美元學費未必有投資的價值。此外,商學院的評鑑組織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AACSB)所出版的「危機中的管理教育」報告書,也指出目前企管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課程內容並不能因應遽變的商業世界,且多數商學院的教授欠缺全球商業視野,並批評商學院不應投注過多的經費在迎合全國性 雜誌的學校排名要求。不過儘管有上述的警語,根據調查今年仍有85%的商學院申請入學者增加, 大部分商學研究所二年級的學生均相信企管碩士是值得投資的,畢業後的第一年年薪可達75,000,比僅修習大學管理課程的48,000年薪,高出許多。

 


中國MBA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11/26/2003/09:07 華夏經緯網

MBA行情——遭遇尷尬

  “MBA底薪2000元!”這是創維集團去年在北大招聘MBA時開出的薪資。而北大光華MBA項目主任王建國說:“北大的MBA,月薪少於1萬,我還不想‘賣’呢!”這兩句話被報章廣為轉載,一時間引起了關於MBA價值幾何的大討論。

  創維集團給MBA開出的“價碼”,代表了國內部分企業的看法,其背後邏輯就是:國內的MBA缺乏經驗,心態浮躁,所以需要從基層做起。而北大光華MBA項目主任王建國“賣”MBA的心理價位,是由於他堅信“北大的MBA是從全國幾千人中選拔出來的,他們本身就是‘玉’,經過北大雕琢後,他們就成了‘器’,而‘器’和‘玉’的價格是遠遠不一樣的。”

  月薪上萬,對於多數企業而言,著實是個不菲的價格。一般中層經理以上管理人員的收入才能達到這個數字。企業是否願意開出這份薪資,前提是要看拿高薪者能否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而目前,MBA的價值受到企業普遍質疑,是“玉”還是“器”,學校說了不算,得要企業用了再說。

  最近《財富》雜誌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大城市的1500位人力資源經理和2000位董事長、總裁、總經理作了問卷調查,得出驚人結論:國內MBA的薪酬和本科生相比並沒有太大差距。接受調查的企業約有一半聘用了MBA學員,但只有15.4%的企業表示此類人才的薪酬比本科生高出31%或者以上,大部分企業表示雇用一個MBA學生與大學生的薪水相差不是太大。8成以上被調查者認為國內MBA或EMBA畢業生品質一般。

  北大光華MBA職業服務中心主任王亞非很羨慕哈佛等國外一些名牌商學院,每到畢業的季節,總有企業蜂擁而來,想方設法“拉攏”他們的MBA們去實習,並爭取讓他們在自己企業就業。而她卻只能拼命地宣傳自己,一再重復“我們的MBA絕對是最優秀的”,感覺相當無奈。
 
  在前幾年MBA這塊招牌還是金光閃閃的時候,不管什麼樣的成品,只要貼上它就能賣個好價錢,更不用說是北大MBA了。現而今,就連北大MBA也需要職業服務中心的老師動嘴皮子自我宣傳——這就相當於在商場裏,電視機需要導購小姐使勁促銷了。 中國的MBA怎麼了?中國MBA教育開展不過短短20餘年。1991年全國MBA僅招生百餘人,而2001年入校MBA規模達到了12173人。2002年,MBA聯考報考人數為50229人,錄取人數為8247人,競爭激烈程度已超過普研。而2003年1月份MBA聯考報名人數銳減。清華大學從4470人下降到2700人,北京大學從3273人下降到2100人。比報名人數降得更快的,是MBA在就業市場上的聲譽。若干年前人們提起MBA時還是一臉艷羨,而現在稱呼“MBA”時已習慣性地加上幾個貶義詞了。

工商管理學院——夢工場還是流水線?

  誠如北大那位老師所言,北大MBA是從全國幾千人中選拔出來的,本身也許就已經是“玉”而非普通的“石”,而且即便是普通學校的MBA,也都是通過聯考和面試兩次考驗才過關的。“原料”既然達標,能否“製成”被消費者接受的最終“成品”,要看製造工廠的能力了。這能力主要體現在“製造工藝”與“過程管理”兩部分。成品生產出來後,還要看銷售公司的行銷能力。可惜的是,以培養商業領導人為己任的國內商學院,自己至今還不能以所傳授的“商業聖經”指導自身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在把MBA委託培養費全部收完後,才想到這麼多畢業生工作無著,已為時太晚了。

  說這些商學院沒有市場經濟意識,這話也不儘然。起碼在MBA收費標準上,它們顯然明白價格與市場需求關係。商業活動所要求的靈活性在招生和收費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名校MBA收費標準在這幾年內大幅增長,上海交通大學在職MBA收費標準在2000年是3萬,2002年6萬,2003年雖需求下降,但價格不變。而學生可以選擇的MBA類別,除了正規科班、在職學位、中外合作、短期培訓之外,2002年起又增加了EMBA,學費在14萬到25萬間。分數差個幾分,還可以先入學再重考。

  然而,MBA畢業生是靠管理知識、商業表達和溝通能力勝人一籌的,它不同於研究生教育,不是學術性訓練,而是一種職業訓練。MBA產出的應該是職業經理人,而非學者。但是,我們現在的商學院做到了嗎?

    拿EMBA和短期培訓的盈利補貼MBA項目的虧損,以此來塑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國產MBA教育,看來這是目前中國商學院的最佳選擇。可問題在於,依靠這種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能否達到國內品牌商學院共有的目標——成為世界級商學院?就目前來看,希望還很渺茫。“中歐”能夠發展到今天,也與上海和歐盟政府初期的3億元資助密不可分。反觀國內其他MBA項目,不僅沒有財力上的後援,很多還必須反哺上級單位,一些商學院甚至要把短期培訓和EMBA盈利的30%上交所屬大學。北大光華MBA中心常務副主任姜萬軍沒有透露每年交給北大的具體數額,但他承認:“這個問題每年都在談,至少要給相當大一部分。”姜萬軍說:“我們一直跟校方提出,這個學院還在發展當中,又想讓它在世界上有名望,又沒有其他錢來支援它,它自己的錢還是應該多給它留點。”而據楊壯介紹,北大國際MBA上交的利潤也佔相當大比例。

  從國際經驗看,僅靠MBA教育內部的資金迴圈,很難維持高品質的教育水準,MBA教育的大量投入還得靠外部捐贈。美國排名前十的商學院收入一半以上來自於校友和企業捐贈,即使如此它們也很難越過“盈利”門檻。國內MBA發展時間較短,而且中國人對於母校似乎也沒有解囊相助的傳統,很多商學院只能將捐助來源鎖定在大公司上。

  張國華說:“政府方面對‘中歐’的支援比例越來越小,企業捐贈呈上升趨勢,但是不太穩定,目前主要靠大企業幾百萬美元的教席捐贈。”長江商學院儘管背靠李嘉誠基金會,但並未排斥其他資金來源,項兵稱:“我們明年就要開始解決捐款資源多元化的問題,將來學院的資金來源一定會包括校友會和其他大公司。”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國產MBA教育的一個悖論,那就是要想盈利,必須做好品牌、提高品質;而真要達到世界級的教育水準,將現在的全部盈利投進去可能也只是杯水車薪。

  師資投入無疑是最大的成本項目,無論哪種模式的MBA教育,“世界著名教授”都是吸引學生眼球的最大賣點,但真正世界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是一種極度稀缺的資源。項兵說:“長江商學院把聘用目標鎖定在世界前十名商學院的大牌教授上,5年內我們的常任教授團隊將達到並穩定在50位左右。”據項兵介紹,生產物流領域“長江”已經請來包括李樂德、陳宏、鄭渝生等知名海外學者,“他們加入後‘長江’至少能在這一領域排進全球前五。”談到聘請國外教授的費用,項兵說:“他們在美國拿多少年薪,我們就給類似的待遇。”據記者了解,在美國排名前列的商學院,一位知名管理學教授的年薪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

  姜萬軍稱,從2001年開始,北大光華從海外聘請全職教授的標準提高到:助理教授年薪4萬美元,副教授5萬美元,教授6萬美元。“到2002年底光華從海外聘請全職教授的數目將達到十幾個,其中大部分是知名華人學者。我們的目標是儘快建立一支研究和教學都具國際水準的全職教授隊伍。”北大光華鎖定的目標還包括畢業不久的工商管理博士,但姜萬軍強調:“前提必須是出自國外名校,而且有很好的發展潛質。”

  與直接聘用相比,另一種成本相對低廉的方式是與國外學校建立某種形式的合作,如北大國際MBA就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與美國教育聯盟26所商學院的合作項目,在師資方面可以得到這26所學院的支援。據楊壯介紹,美國教育聯盟選派來的教師平均教2~3門課,每門課薪酬根據當地市場價而定。不過這種中外合作形式也存在諸多局限,儘管北大國際MBA設立了嚴格的審核標準,但教授水準還是有可能受到對方教學水準和課時安排的限制。楊壯說:“在26所商學院中,我們的核心合作夥伴將近10個,其他學院的合作層次要低一點。”

  一些具長遠眼光的專業人士早已指出,之所以說國內MBA教育師資投入遠遠不足,關鍵在於這部分成本不僅包括教職人員薪金,還應當將課題研究的資金囊括在內,而研究能力薄弱幾乎是國內商學院的通病。國內MBA教育一個廣受詬病的弱點是教材、案例與現實脫節,大部分教材都是舶來品,從理論觀點到案例分析都與西方教科書如出一轍。儘管現在許多商學院都重視引進國內案例,但在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深度上存在嚴重缺陷。“中歐”副院長張國華認為,這正說明國內商學院急需教學之外研究能力的培養。中歐國際商學院近兩年在《金融時報》全球商學院排名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得分最低的就是研究能力,用張國華的話講是“非常糟糕”。張國華認為這一方面和辦學體制有關,外籍教授儘管也在研究中國企業,但一般都將成果帶回本國發表。另一方面,財力上的限制也使得學院無力為研究課題投入太多資金。張國華說:“研究能力上不去,中國就不可能出現世界級商學院。‘中歐’打算成立一個經濟研究中心,希望能夠爭取到大企業的合作,共同把研究水準搞上去。”

  項兵認為,要出研究成果,關鍵是要把高水準教授和他們的研究成果一道留下來,必須使他們成為編制內教授,而不是教幾天就走的短期學者。而要做到這點,則必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最好的研究設施。項兵透露,長江商學院將建立兩個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一個做案例發展,一個做理論研究,每個中心每年將投資100萬美元。

  不難發現,不少國內商學院瞄準的國際級教授大都是華人學者,這就將本已稀缺的資源又圈定在一個更小的範圍內。圍繞這部分師資的爭奪必然越演越烈,而成本支出能力則將是競爭成敗的關鍵。姜萬軍認為:“中國市場這麼大,在生源上近期不可能出現激烈競爭,而在師資方面則可能出現互相挖人的情況。”實際上,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原先就是北大光華EMBA中心主任,並教授會計學課程。姜萬軍稱北大、清華等名校能夠憑藉整體資源優勢抵消一部分資金上的劣勢。楊壯稱北大國際MBA在教師薪金問題上一直比較謹慎,他不無擔心地說:“這個‘市’是大家共有的,但中國人有時做事情很絕,你不高我高,總之一定要把人挖走。從市場原則說這樣做沒什麼錯,但要看到中國MBA教育還在起步階段,一上來就打價格戰是一種典型的短視行為,而且很容易吹起泡沫,把整個市場做壞。”


MBA的西洋景

  在MBA的發源地美國,商學院自己的評定機構——高等商學院聯盟(AACSB)2002年發行了一份報告,對商學院提出了全面的批評。報告說,商學院已經無可救藥地落後於時代發展。最糟糕的是,商學院提供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純粹象牙塔式的課程:很少有市場學教授做過品牌行銷;沒幾個管理學教授領導過什麼組織;為數很少的財務學教授做過賬。“你在教室裏見到的老師不是現實世界的創業者,而是經濟學、社會學方面的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貝裏說,“除了哈佛大學和弗吉尼亞達頓商學院仍保留案例教學法外,大多數商學院開始告訴學生‘這些是概念,你們自己去搞明白怎麼實踐吧’。結果就是學生所學與成功要素根本對不上號。”AACSB強烈建議商學院改變象牙塔般錯綜複雜的課程設置,讓有豐富現實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老學究,來編寫教程和授課。

  國外情況是如此,中國就更差了。國內很多MBA教師當完學生後就當老師,從未有商海沉浮的經歷,難以想像他能講好案例並展現出現實所需要的優秀溝通技巧,更不要說他還是在生搬硬套國外的案例。

  由於缺乏對中國企業特點的了解,僅僅是拿著改編自國外的教科書授課,他們怎麼知道國內的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管理人員?學校又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課程來改造學生,使其符合企業的要求?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傑弗裏·普費弗(Jeffrey Pfeffer),對MBA價值一直持有懷疑態度,他認為MBA被媒介和各商學院炒作得神乎其神。最近,集幾十年的經驗和調查結果,普費弗教授和他的學生克裏絲蒂娜·方在《管理學習和教育》雜誌上對MBA學位進行全面估價,他們的結論要點如下:

  1.商學院所學的,跟實際工作關係不大。
  2.如果不進入著名的商學院,有MBA學位也找不到好工作。
  3.雇用時,一般只看畢業生畢業何處,並不看該生學了什麼課程,也不看學生在校成績。
  4.各商學院的MBA課程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沒什麼大變化,跟工商業現實的實際距離很大。

  總之,MBA學位並不能保證一個人能找到很好的職業,也不能保證一個人能得到高薪,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投資。

  不過MBA的神話維持數十年不倒,每年全球各地的莘莘學子爭著給美國商學院送錢。而中國的MBA,畢竟市場運作手段運用不熟練,一些花樣玩起來比較生疏,引進中國沒幾年就被人拆穿了西洋景:原來價值不在課程上,也不在教師水準上,而在於商學院本身的牌子以及校友的關係網。但這張網到底價值幾何?花費許多金錢與時間,才能部分地利用這張關係網,到底值不值呢? 看來還是需要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
 
 

 



本文於 2007/04/25 05:40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18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