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教育超連結
市長:關雲長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教育超連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科技與人文對話 ----如何做個具有人文氣質的科技人
2007/04/25 01:10 瀏覽574|回應0推薦0

關雲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月二十一日美西玉山科技協會八月份的「玉山小聚」充滿了人文氣息,由全球玉山理事長沙正治與美西玉山理事長陳潤吾聯合主講”如何做個具有人文氣質的科技人。也許是一般人的印象中,科技與人文似乎分屬不同範疇,因此主持人施振強博士一開始即有意製造熱烈氣氛,邀請兩位主講人展開一場謙謙的君子之爭,以辯論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觀點。但是從這場精彩的演講當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人才資源分佈受制於傳統的觀念,的確需從宏觀角度來做一個徹底的調整。但是科技與人文事實上不是處於你存我廢的對立局面,而是能彼此相容,端視個人的需要、思考的方向與探討的角度而定。以下是本次演講精彩的對話內容:

施振強歡迎開放議題一起來辯論


很榮幸今天請到兩位講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科技界名人,今天的題目也非常獨特。我們處在矽谷地區的科技環境內,不管是不是從事科技行業,都算是一部分的科技人,常被配偶抱怨或被批評為沒有人文氣質。今天的主題就是要告訴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多培養人文氣質,我想兩位講員對這問題也有很深切的體會。今天出席的人士所涵蓋的領域也很廣,所以我們不妨把範圍更擴大,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討論。我希望兩位講員從不一樣的角度發揮,最後大家用辯論的方式來討論一下。

沙正治由文化與種族的角度切入

我今天想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把中國人與猶太人比較一下:全世界的猶太人有一千萬人,美國境內佔了三百萬人。但在美國法律、投資或財務管理界的高層,猶太人佔了很大比例,因此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所發揮的影響力非常大。中國人有十二億,在美國境內有三、四百萬人,其中大部分從事工程師行業,在社會及人文領域的很少。這是因為中國人抱持著理工為主,人文其次的觀念。因此最好的人才一定要修讀科技。其實在美國待得較久的人,都知道在美國人文才是主流,居於最高層、最重要的地位,一流的人才念人文,二流的人才念科技,三流的人才還是念人文。當初我兒子選念哲學時的確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但現在我的想法就不一樣。所以我的第一個論點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要非要求下一代念科技,否則將來還是在較基層工作,為猶太人做事。

我第二個論點是最好的人才應該學人文。舉例來說,矽谷的工程師階層1/3是中國人、1/3是印度人、1/3是白人。但再往高層的中級經理去,印度人就比中國人多了,再上層的管理階層就全屬白人天下。究其原因並不單純是玻璃天花板的問題,而是中國人不看重人文。當初我太太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念歷史博士,我覺得念歷史對於國計民生還不如做成一個電腦系統有用,但二十年下來我的觀念完全改變。台灣教歷史的方法完全教錯了,因此對學歷史的看法有偏頗。

科學具有可預測性及重複性,因此作不好可以重來。社會科學、歷史、經濟及人文則不能重複,也沒辦法作實驗。比方說國共戰爭事件、陳水扁作出「一邊一國」的言論,都是沒法改變或重來的。人文要知道表象很容易,但要真的抓到精髓非常難,因為在過程中各種影響的變數非常多,也很難判斷那個變數比較重要。一個歷史的事件、經濟效果及經濟的政策很難去精確的掌握或判斷其結果,必須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作得到,而其對國計民生的影響力也最大,科技的影響力則有限。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學理工的,但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學經濟及法商、財務管理的多一點,否則這個種族無法往高層去。

中國人這點跟猶太人比起來就差太多,猶太人也有作高科技的,但他們非常聰明,知道那裡衝擊最大的便去取得控制權。中國人則是數學好的去學理工、數學差的才去學人文,這也是當初教育上的一個誤導。而且我覺得台灣的人文教育教得不好,美國的人文教育就教得很好,在孩子念大學時一定要強調通識教育,多學一點人文方面的知識。

我另外再講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我也一直在強調。以工程師的事業軌跡來說,從工程師一路到經理,再來可能出去開公司,或再往上爬。但是太早創業並不好,中國人喜歡自己創業,就像喜歡讓小孩提早上學,覺得這樣才是天才。但是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學習而是在塑造發展一個人的人格,提早讓小孩上小學其實對他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障礙。美國則剛好相反,希望小孩晚一點上學,對他的整個人格發展比較有幫助。太早開公司也是一樣,中國人常常技術好就出來開公司,等於是基本功夫還沒有訓練好,準備還沒周全,只能小規模創業。如果要作大的公司,VP一看不夠全方位,往往公司還沒上市,CEO就換掉了。所以說中國人需要人文,需要培養全方位的高階管理人。如果能在大公司的履歷多一點、經驗的累積豐富一點、成熟一點,再出來開公司會比較好。

再回過頭來講,在公司裡面技術是不是最重要?在美國大公司的管理階層,CEO很少是靠技術起家或技術好而升上去的,像HP的Carly Fiorina是學中古史的,跟科技一點關係都沒有。技術本身是hard skill,光憑技術好、東西作得物美價廉沒有用,還需要有人文的soft skill,這就是為什麼科技人都需要人文的素養。

我昨天碰到一個中國大陸來的,想在美國賣產品,我問他你的東西跟美國的產品最大區隔在哪裡?他說他的產品跟美國的一樣,可是更便宜。我告訴他一樣的東西,可是Sony有品牌就是可以貴四十倍,所以說光憑hard skill沒有用,我們要了解除了技術之外,其他還有太多的skills,與技術完全沒有關係,但卻可能決定你事業的成功與公司的前途。

第一個就是行銷技巧,我很佩服美國人可以無中生有,把可樂、漢堡等沒什麼價值、成本極少的商品推到世界各地造成瘋狂。這種不是靠硬工夫而能使人家花錢消費的技巧非常困難,可以說用行銷作出品牌,但是作出品牌跟作廣告之間不能放上等號。要作出一個品牌要花很多工夫,要對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下工夫作研究,要隱惡揚善、把產品的好處說出來,要把沒有價值的東西說成很有價值,這是一個學不來的技巧。

接下來要講的跟網路有關,我看過很多曾經成功過的網路公司,出了很多CEO,公司也上市,第二次再回來開公司,公司卻始終無起色。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看過Jeffrey Moore的Crossing the Chasm,這本書是高科技的經典之作,書裡說科技產品的銷售與新技術的被接受是有週期性的,新技術剛出來沒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必須先跨過鴻溝,之後才能達到早期接受時期,以後就進入Bowling Alley,像打保齡球一樣,一個瓶接一個造成全倒,這時就進入tornado階段,到造成旋風的時候一下就變成非常普遍。就像ERP的軟體,剛開始接受得很慢,等到一下子普遍起來了,每一家公司都要作ERP。

過去三、五年前開公司,就像有一句話說 ”Inside tornado, turkey can fly真是如有天助,因為一開始就在tornado裡面,前面的鴻溝都不需要跨了,這是百年來未見的現象,不只是網路公司如此,其他的公司也是一開始就在tornado裡面,所以等到這些人再度回來開公司,火雞就再怎麼也飛不起來了,因為這種現象沒有了。現在要回到現實基本面,也就是從一開始的跨越鴻溝開始,這是一種苦工,不一定靠技術來達成,東西作得好沒有用,端賴怎樣利用行銷技巧帶出去。好的行銷人才會找出那些人是公司裡作決定的人,那些是商品的阻礙怎樣可以跨過,一般要找到好的行銷人才不多,因為很多是公司作不好才去作行銷,但是好的行銷人才能改變整個世界。舉例來說,Netscape 之所以那麼成功,行銷的一波波造勢成功是它最大因素,一下子把問題炒熱了便把整個網路炒起來。好的行銷人才知道怎樣把故事包裝起來,趁勢追擊,造成風潮,所以說好的行銷非常重要。(capital),錢是其中之一,人力也是一種。但還有一個capital是工程師包括中國人在內最缺的,就是political capital。中國人做事有玻璃天花板,不能打破,因為不知道美國公司裡事實上political非常強。有很多人別的技能都沒有,就是會玩政治。結果是你幫他抬轎子自己還不知道,抬完轎子他上去了。這些人就是那種碰到遊行jump in front of the parade,跳到前面當指揮,等會看看不行又跳到下一個目標了。我並不是說一定要玩Politics,但在一個公司裡頭做事,一定要懂得Political alliance,就像中國人說的神主牌,可以隨身保護你。中國人因為欠缺人文素養,在political skill 上吃了很大的虧,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常常一輩子抬別人的轎子,別人卻作得很輕鬆。我們不一定要像這樣玩政治,爭功諉過,但最好不要另外再講Political alliance,就像Netscape拼命地運用Political alliance來造勢,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把人家的力量通通灌到自己身上去。這種技巧都來自於人文素養。其實中國人玩這個是最好的,雖然跟美國人不太一樣,也許可以看看「雍正王朝」等連續劇學一學,再把中國人的那套localize消化一下再來用。

做事需要許多資本條件

另外「溝通技巧」也非常重要,以前我做工程師,每一次人家幫我作review 時,總是不離兩件事,不光是我,很多中國人都有這問題。第一個是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第二個是 be assertive。中國人特別謙虛,不夠自信,人家欺侮你就算了。缺乏溝通技巧、不會講話,開會時不會表達自己意見。講話要有技巧,並不是英文練好一點、翻譯出來就可以了。以做銷售來講,很多事比方說對方到底有多少預算,是不能直接問的,只能從旁側面去探聽了解,很多都是guessing game,這些都需要溝通技巧。

學文的跟學工的在溝通技巧、用字遣詞方面的功力,就有很大的差異。就拿寫email來說,公司裡玩politics就要知道怎麼寫email,什麼時候寫?寫給誰?給誰或不給誰副本?用字會不會太過分?有些話不能明講,要tone down。外國人英文造詣好的話講一半,你如果直接表達他就會覺得你講話太直率,這是美國文化裡很難拿捏的一部分,尤其是學工的文字駕馭能力通常都很差,能把意思傳達到了就不錯了。但是事情要做得好,溝通技巧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現在做創投,要選CEO沒有人會問你做了那些產品?做得好不好等。所以要做事業規劃或開公司,最主要的要知道別人怎麼看。如果要做CEO當然要了解華爾街怎麼看,董事會怎麼看,然後一路培養上去。

還有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CEO的信用(credibility)變得非常重要。在過去經濟好的時候每個CEO都可以講得天花亂墜,但現在做CEO唯一帶得走的是他的人格信用與領導能力。其實現在經濟情況不好,我看了很多公司出了很多問題,很為許多創業人婉惜。因為公司情況不好時,利益分配不均,大家會出來搶。這時就是患難見真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信用。我常跟一些年輕的CEO講,公司少賺一點,賠光也沒關係,但最重要的是名譽,不能作出一些事情跟創投的關係搞壞或損壞自己的名譽,因為他會一輩子跟著你,讓你一輩子無法立足。

做一個科技人,應該打破科技至上的迷思,我們從小在台灣唸書上大學都認為科技就是最好的。我看過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技術最好,為什麼升不上CEO,覺得很困惑。人文這種軟性的技術比其他任何技術都重要。科技是讓你進門的,進了門以後,要往上要靠其他的技術。所以今天我的第一個要帶給在座以及其他年輕人的是:一定要打破科技至上這個迷思,在作事業規劃時要培養其他一些技術,要花很多時間注意人文方面的事情。第二個是,在現在經濟較差的時候,我建議多一點中國人走上高層管理階層的路,不需要那麼多人出來自己開公司,太多小公司不一定好,中國人需要往更高的層次去規劃。第三個我們做父母的這輩子無法再改行學人文,但我們需要多一些人文人才,我們中國人的人才分佈太不均勻了,跟猶太人無法比。中國人要有更多的影響力,一定要從政經上面著手。希望下一代的多一些人學文、學法或學商。

陳潤吾認為學理工再培養其他技能為上策

我這輩子聽了那麼多演講從來沒有像這次那麼仔細的聽過。因為剛剛主持人說要用辯論的形式,我昨晚才下飛機,來這裡時走錯兩次,狀況不是很好,有點時差,請各位原諒。

說是要辯論,但我不敢說剛剛沙理事長講的全部都是錯的,他只是從一個現在已經非常成功者的角度,再回頭去看他當年是不是不應該學電機。我不知道我們今天的聽眾對象是我們的家長們還是三位年輕的朋友們。這三位年輕朋友我剛剛都問過,都會一點中文。如果都聽懂剛剛講的,那就很嚴重,因為沙理事長一開頭就說不應該學理工。而剛剛我問了他們三位,一位現在在史丹福大學念電腦工程三年級,另外兩位一個馬上到UCLA念電機,一個到UC Davis念電腦。剛好三位都是學理工,而我之前在聖荷西州大電機系沉潛過,為了不讓三位年輕人誤會了沙理事長的談話,我想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跟你們分析一下,沙理事長所講的其實整體來說都蠻正確的,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A,才能好好規劃將來。如果是這種情況,就需要去檢討一下。但是每個人天份不一樣,後天的培養很重要,就拿我自己來講好了,我母親在這方面給我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說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人家看到我的時候,都是很活潑很開心的樣子。其實我小時候不是這樣。我母親如果要燒飯,就在地上畫個圓圈,去拿個小板凳,往圓圈裡一放,我從來就不敢跨過那個圓圈之外。

 

我覺得學理工是正確的。第一,今天我們是在跟主流社會在比,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到達某一個階層,沒有辦法打破玻璃天花板,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自己所有的文化背景沒有融入這個社會,既然沒有融入這個社會,就很難去競爭。況且中國人都認為要有一技之長,像沙理事長的太太學歷史而能拿到獎學金,到美國來留學也不太多,通常都是學理工拿獎學金到美國來。我們自己學理工,認為在美國做得還不錯,就認為孩子也該學理工;而小孩看到父母做得這麼成功,所以也是往這個領域來學。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理工絕對不是錯。一般來說,理工科學生畢業後的收入應該比平均高很多,至少從畢業以後的出路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學理工蠻好的。

我在學校很久,也一直認為大學部的教育是通才教育,可是學生在大學時都覺得課這麼重,自己主修的都念不完了,那有時間去念人文、唸溝通技巧等等,恨不得所有時間都花在主修科目上,能夠拿到全A才能好好規劃將來。如果是這種情況,就需要去檢討一下。但是每個人天份不一樣,後天的培養很重要,就拿我自己來講好了,我母親在這方面給我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說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人家看到我的時候,都是很活潑很開心的樣子。其實我小時候不是這樣。我母親如果要燒飯,就在地上畫個圓圈,去拿個小板凳,往圓圈裡一放,我從來就不敢跨過那個圓圈之外。

可是我母親就怕小孩那樣會太內向,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會不會太自閉了,所以她從我小時候就鼓勵我去參加很多公開的活動,比方說她鼓勵我去參加很多演講比賽,我還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我在家裡準備了很久很久,到了那邊我把頭低著,拿著那篇稿子,從頭到尾唸一遍,下台一鞠躬。我媽知道了,又再叫我去比賽,所以我從小就參加很多很多像唱歌啦或演講比賽,各種比賽我都參加。到後來以後就習慣了,這也是剛剛沙理事長說的應對及溝通技巧訓練,這些東西並不是一下就會的,是慢慢培養出來的。

剛剛沙理事長有一個論點我有點意見,他說行銷都是學理工學不成以後再去從事的。我覺得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要行銷,可以找到很好的行銷人才,很會講話、很會賣東西、把產品賣得很貴的。可是如果要賣科技產品,是不是一定要有相關的知識背景,才能夠舉一反三,才能去說明產品的優點賣給人家賺很多錢,所以基本上本身的知識背景很重要,看你將來從事那個行業而定。如果建議大家都不要去念理工的話,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已經太遲。但對三位年輕人來說,其中兩位才要成為新鮮人,這個階段通常都是通識教育的課比較多,這時就不要去排斥,你應該好好去選一些通識教育的課,讓你自己去理解主修以外的一些東西,也就是所謂人文的課程,並不是要你產生很大的興趣,但是至少你要有這方面的知識,我想這個觀點很重要。

在家裡作父母的,我覺得在台灣受教育一路聯考上來每個人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很辛苦,在美國我覺得是小孩子的天堂,教育方式能夠讓他自由發揮。我覺得一般的移民來的父母的觀念認為,所有技術性的東西,也就是基本教練一定要操練得很好,這方面我們是做的很好,但在美國大學,美國小孩念理工都念得不怎麼樣,可是為什麼他們做管理階層會比我們多?沙理事長剛剛也講到印度人作經理的也比中國人來得多,那是因為印度人的母語是英文,他們的英文表達能力比我們強。所以我們說表達能力很重要。

我們第一代到美國來的,不管怎麼樣,英文都不是我們的母語,英文講的再好還是有一些問題。可是當我們的第二代在這邊出生,像我女兒三歲以前沒講過一句英文,可是她上學以後,我擔心她將來不會講中文,而不是不會講英文,所以我們在家裡到現在一個規矩,在家裡不講英文。小學一年級以後我女兒回來就糾正我的英文發音,所以我們的第二代的溝通技巧會比我們強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已經融入美國的文化,這時候再去多修一些其他人文方面的課,或者去多參與一些其他的活動,無形中對你本身的主修科目的技能有幫助,也會增加許多你未必能從書本學到的東西。這也就是剛剛沙理事長談到的你自己的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已經有一個理工的背景的話,將來如果有興趣去學法律,做一個專利權律師,對理工有很多的了解,可以非常成功。或者去念一個MBA,要再往上發展的時候,在每一個領域比人家多了一個技能,至少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還可以找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所以我覺得念理工至少在第一代、第二代都是蠻好的。如果要真正進入他們的政治圈的話,那要知道現在這些參議員、總統都是二十幾歲就開始訓練、修政治科學,而且還需要一切必要的背景。我想到第三代、第四代也許及早開始修習法律及政治科學,或許會出一位美國總統也說不定。

我想今天不管我們從事那一個行業,不管是溝通技巧也好、自己的主修背景也好,怎樣去幫助你自己的職業,去讓自己得到更大的發展,父母能夠幫助你一些,同時你也可以從同學,或從其他的活動裡去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像我常旅行,我也喜歡到處去參加不同的活動,在跟任何一個人談話的時候,都可以學到很多。所以我覺得學理工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你能夠就著你的興趣,技術作得很好的話,一樣可以出人頭地,不要一定做CEO,壓力大,也不是很愉快的工作,我覺得作CTO不也是很不錯。一般來講,學理工的出路還是比較好。我講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是念電機的,為什麼?因為我母親叫我念的。考大學時,這輩子如果有憾事的話,就是沒考進台大。而且我還是考到土木,再從土木工程轉到電機,所以在學校時,所有時間都花在補完主修課程。而到了美國來以後,在台灣念的強電(Power)不管用,美國卻要改念弱電(electronic),簡直是不同世界。我覺得在選擇念那一個系時,必須是自己真正想要念、喜歡念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將來從學校出去後才真正是人生教育的開始。大學只是給你一個非常廣的教育,每樣都學,建立一個基礎。將來做事也是一樣,工作只是一個基石,從這個基石上自己去想要怎麼作,喜歡作什麼,從那個地方再去架構起來。如果你的知識背景很專的話,就像一個電線桿一樣非常狹窄,基礎如果不穩,很快就會倒下來。當你的基石很厚實廣博的時候,往上的話就不會倒。所以你真正的教育是從大學畢業以後步入社會開始,不管是進入研究所或踏入職場,在工作的時候再學到一些東西,再學著如何跟你的同事組成一個團隊,怎樣跟你的老闆以及將來的部屬去共事,怎樣去跟他們溝通,這些都是你從工作上去訓練、去學的。事實上這時年紀也比較大一點,看得也多了,也真正能學到東西。

還有當你碰到問題的時候,因為你碰到的許多問題都不是專業技術上的問題,不要遲疑去請教你的父母,我到現在有時心裡很煩都會找我母親談談,她會從很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給我聽,因為父母對子女是不藏私的,而很多事情也不能去跟父母以外的別人講。父母永遠是最好的避風港及訴苦的地方,而他們的經驗會多很多,這些也就是屬於人文的範疇。

最後我作個結論給三位在場的年輕人,那就是,在大學時盡情享受大學生活,然後把學校教給你的東西都好好去學;畢業以後,要開拓你的視野,去作一份你想作的工作,然後絕對不要忘記要繼續教育自己,不一定要回學校去追求一個更高學位,但在作事、跟人交往、跟朋友及父母相處的中間會學到很多,這才是最重要的。(完)




本文於 2007/04/25 02:36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1757&aid=21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