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
父親節將至,對於一些接近退休年齡的爸爸,例如40至50歲之間,保險業者提醒,除壽險和醫療險外,應將部分資金提撥於個人退休規劃,目前市面上有各種專為退休設計的投資型保險、年金險、以及有複利累積功能的英式分紅保險,都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在退休規劃時,最好是專款專用,長期累積,讓退休的歸退休,保障的歸保障。」保誠人壽發言人張鎮坤說。
他建議,30多歲的爸爸們首先要考量的是醫療和壽險保障,避免當意外或疾病發生時,家庭經濟無法支撐像房屋貸款或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費用等大筆的支出;可以趁年輕,在壽險保費較低和健康可保性較佳下,以有限的預算購買保障型壽險、終身醫療和防癌險。如果年輕爸爸的經濟壓力較大,則可考慮購買以保障為主的投資型保險,並可附加醫療和意外險,這個階段的保險規劃應以保障為前提。
父親是一家經濟主要來源,父親保險規劃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30、40、50等不同世代的爸爸們,更應依不同人生階段規劃合適的做法。
依內政部民國9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地區初婚的男性平均年齡約為30.6歲,擁有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更高於此。對30至40歲的爸爸而言,正值成家立業的重要階段,有必要將保險規劃完整化。
台灣人壽商品研發體系協理許義全建議,在經濟能力許可下,不要忽視長期看護險。據估計老年安養看護費用,一年至少需負擔20至30萬元以上,若以每日2,000元計算,一個月約要6萬元,其中還不包括日常生活所需,一年下來甚至就要花72萬元以上,及早準備才能讓銀髮生活更安心。
至於50歲以上的老爸爸,在辛勤努力工作二、三十年後,可能已經累積一定的資產,兒女也長大成人,經濟責任不再那麼重,理財以退休準備為主,高資產的爸爸則可依最低稅負制給予保險給付的優惠,進行節稅規劃。
【2006-07-24/經濟日報/B2版/退休金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