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梅克爾政府執政以來,德國全部十六個州中目前已有七個州的大學開始收學費。分析人士稱,各大學陸續結束歷時近四十年的免費高等教育時代,表明德國開始正視與英美大學的差距,「質量教育」逐漸取代「公平教育」 成為新的辦學宗旨。 一九七○年,為保証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聯邦德國各州一致決定所有大學免收學費。當時,西歐主要國家也開始取消大學收費制度。兩德統一後,全德各州依舊保持免收學費的政策。不過,為了協調學校人數劇增與教學質量下降之間的矛盾,自一九九八年開始英國恢復大學收費,隨後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大學也開始收費,德國成為最後一個堅持大學免費的西歐大國。
面對過度擁擠的教室、設備陳舊的圖書館和實驗室,各大學在校生也成為支持收費的主要力量。他們表示把教育看作一項對未來的投資,如果能夠得到更好的教學條件和管理,樂意交學費。
在全球前一百名大學排名中,德國僅有五所,而美國是五十所;在過去十六年裡,美國大學有廿三位研究人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德國只有三位。另一項調查顯示,二○○六年德國頂尖大學歌德大學花在每個學生身上的費用約合一點三萬美元,而美國哈佛大學為十五萬美元。
大學收費正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黑森州一位反對收費的社民黨議員稱,大學的經費缺口應當通過重新分配財政支出來解決,而不是向學生收費。卡塞爾大學的一位教授表示,大學收費會影響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這是德國不能接受的。
【2007-02-23/歐洲日報/9版/歐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