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委託學者針對23個台灣文史系所進行評鑑,計畫主持人、台師大歷史系教授吳文星昨天指出,多數台灣文史系所師資不足,現階段不宜再增設相關系所,應先針對現有系所進行充實改善。 現有25個台灣文學、語言、文化和歷史系所,由於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台灣語文系和淡水校區台灣文學系,下學年停招,不納入評鑑。其餘23個系所分為「文學語言類」17所和「歷史文學類」6所。
評鑑結果發現,台文系大學部畢業生繼續進修時,往往分散在各種不同研究所,不能凸顯台文系專業特色。
吳文星說,有9個台灣文史系所已經有畢業生,但感覺上許多畢業生就業內容和所學相關性不高。不過國內人文社會系所都有類似現象,不能完全怪罪給台灣文史系所。
評鑑小組也發現,部分系所發展方向定位不明,缺乏針對未來出路的實務訓練,對學生學習意願造成負面影響。
吳文星說,大多數台灣文史科系都是在近五年內成立,系所主管和教師都用極大的熱誠和奉獻來辦學,學生學習動機也強烈,對台灣本土文化具有深刻的情感和認同。不過各系所師資和設備普遍不足,加上新系所成立過多、過快,中生代學者被爭相「挖角」,影響到各系所結構穩定。
評鑑結果也顯示,台灣文史系所經費普遍不足,部分以理工科系為主的學校,分配給台文系所經費極少,讓系所只能仰賴教育部專案經費,並非系所經營長久之計。
【2006-12-16/聯合報/C4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