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伊利諾州石瀑市訊
53歲的柏格羅(Alan Beggerow)不再繼續找工作了。他以前是煉鋼工人,48歲被公司裁員,到社區大學教過一陣數學課。之後就找不到一份對自己既合適、薪水又不低的工作。
在30到55歲的青壯年美國男子裡,像柏格羅一樣沒有固定工作的男子多達數百萬。他們不是認為職位偏低,就是找不到合格的位置。這一年齡群未工作男子的比例約為13%,而六○年代末期僅為5%。這說明,若按五○和六○年代的就業率計算,四百萬男子應當有工作。
多數像柏格羅這樣的人曾是藍領階層,而且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但是沒有工作人的範圍越來越廣,各種受教育程度和各種收入水準的都有。網路公司裁下來的人年僅30幾歲,就已幾年沒有工作。曾任過經理的人還不到50歲,打算省吃儉用,讓遣散費和儲蓄金能一直用到退休的年齡。
如果要找工作,多數人能找得到,但比過去的薪水低、福利少,于是就乾脆不找。這與30年前迥然不同,那時男子丟失工作後,幾乎都接著再找並能找到新工作養家。
普里加(Christopher Priga)今年54歲,2002年曾在全錄公司(Xerox)任電子工程師,年收入達六位數。他想找份在家辦公的工作,他說:「擊中安全壘是不能得分的,為了找工作我已竭盡所能,卻毫無結果。」普里加依靠自己在洛杉磯的房子不斷升值,借錢度日。另外的男子則依賴太太或家人接濟。
但他們依賴最多的是政府諸多救濟中的殘障保險,如腰疼、心臟不好、精神問題等都可導致符合「殘障」的條件。吃政府這種救濟的人數,從1990年的三百萬升到目前650萬。政府這一計畫會使人安於領救濟,不再去工作。而越不工作就越技能生疏,要求工作的願望也隨之淡化。
失去工作的人多屬獨居者,近60%為離異、分居、喪偶或從未結過婚。賓州大學社會學家凱瑟琳.艾登(Kathryn Edin)說:「如無家庭要自己贍養,出去工作的壓力便小。而沒有家庭責任的人,對任何事情也會失去責任。」
【2006-08-01/世界日報/X3版/美國新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