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推估,前往中國大陸念大學的人每年呈兩位數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連早已在台灣職場占有一席之地的「老學生」也甘願付出大筆銀子和時間成本,每月、每學期往返兩岸,只為在中國市場先馳得點。 曾在國內平面媒體擔任副總編輯的孟蓉華,2003年8月成為北京清華大學EMBA班學生。為與全中國56位國營企業、大型民營企業高階經理人成為同班同學,她每月往返台北、北京一次,一次在北京待上6~14天,兩年半下來,通勤費用高達30萬台幣。
北京清大的EMBA班學費並不便宜,她趕搭到中國對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往訪釋出善意的順風車,兩年半的學費「只要」25萬人民幣,相當於百萬新台幣。據她說,2006年起,北大、清華學費一律漲到29萬人民幣,學生依舊是搶破頭報考。
目前在國內私立大學負責整合行銷業務的徐秀珍,也在2003年成為廣州暨南大學企管博士班學生。一樣是在職專班,她每學期得飛廣州2~3次,每次待10天,密集上課,一天至少上滿9小時,還不包括課外討論。
廣州暨南大學的學費比台灣EMBA班平均要低,三年下來通勤費也不到50萬台幣,徐秀珍大呼值得,「因為同樣要花五年拿到博士,為何不選擇一個相對具有優勢的學位。」和她同樣想法的同班同學中,就有同步在念台大博士班的學生。
孟蓉華、徐秀珍都相信,只有真正進入大陸念書,對當地才有真正的認識,這對未來留在中國生活、就業都是一大利多,更重要的是,同班同學幾年相處下來的深厚情誼,更是用錢都買不到的珍貴人脈資源。
【2006-11-22/民生報/A2版/熱門話題】